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干旱頻發的背景下,發展節水灌溉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路徑。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加碼,先后出臺《國家節水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節水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到2030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5億畝的目標。同時,技術進步推動行業升級,滴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逐漸普及,物聯網、大數據賦能下的智能灌溉系統加速落地。市場層面,節水灌溉設備制造、工程服務、運維管理等全產業鏈規模突破千億元,華北、西北等缺水地區成為核心增長極,南方市場潛力逐步釋放。
進入21世紀以來,一系列利好政策與下游市場需求的釋放,讓節水灌溉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市場體量持續擴大。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節水灌溉面積持續增加。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4.1億畝,全國農業用水量從2014年的3869億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億立方米,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30提高到0.576。
據統計,近30年來,我國農業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維持在約3400億立方米,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56%左右。2022年,全國農業用水為3781.3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3.0%;與2021年相比,增加137.0億立方米。
據水利部介紹,農業用水是用水的大戶,2023年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約62%,在農業用水當中耕地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用水量的86%,所以說農業既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的重點。在灌溉面積擴大、灌溉保證率提高、糧食總產量穩步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農業用水總量基本維持穩定,節水灌溉功不可沒。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節水灌溉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節水灌溉行業正處于政策紅利釋放、技術創新迭代與市場需求擴容的三重機遇期。政策方面,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超百億元補貼農田水利設施,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專項債等工具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技術層面,國產節水設備在抗堵塞滴灌帶、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等領域實現突破,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30%-50%。市場端,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設施農業擴張催生剛性需求,2025年高效節水灌溉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500億元。
然而,行業仍面臨區域發展失衡、中小企業技術同質化、農戶接受度不足等挑戰。西北地區高效節水覆蓋率超60%,而南方部分省份不足20%;中小型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普遍低于3%,產品集中于中低端市場;部分農戶因初期投資高、技術復雜度而持觀望態度。如何通過政策傾斜、技術普惠和模式創新破解這些瓶頸,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增長的關鍵。
中國節水灌溉行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從技術引進階段邁入自主創新與規模化應用的新周期。政策體系上,國家通過立法規范、財政補貼、試點示范等組合拳,構建了覆蓋研發、生產、推廣的全鏈條支持機制;技術上,滴灌、噴灌等主流模式趨于成熟,智能化、精準化灌溉系統成為新增長點;市場上,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擴大份額,區域性服務商依托本地化網絡深耕細分領域,形成多元競爭格局。
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融合加速,5G、AI與灌溉設備的結合將推動“無人農場”“智慧灌區”落地;二是商業模式創新,合同節水管理、PPP項目等市場化機制逐步普及;三是國際化拓展,中國節水設備憑借性價比優勢加速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面對挑戰,需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例如加大西南、華南等非傳統節水區的補貼力度;強化產學研合作,突破納米膜過濾、生物節水等前沿技術;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托管服務降低農戶使用門檻。只有多方協同,才能實現節水灌溉從“示范工程”向“普惠基建”的跨越,為全球農業水資源管理提供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節水灌溉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節水灌溉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