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從傳統運輸倉儲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智能制造、跨境貿易等領域的爆發式增長,社會物流需求持續攀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360.6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數據顯示,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1%,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政策層面,《“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及《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明確提出優化物流網絡、推進多式聯運、提升供應鏈韌性等目標。與此同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應用加速了物流行業的數字化升級,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效率驅動”轉變。然而,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2024年為14.1%)仍高于發達國家水平,降本增效與綠色低碳轉型成為行業核心命題。
物流(logistics)是指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高效、低成本地轉移的過程,包括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處理等多個環節。物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通過計劃、實施和控制,實現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流動和儲存。
全球物流市場持續擴大,尤其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市場之一,其市場規模不斷攀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物流模式的創新,物流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對物流效率、成本控制和客戶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消費者對物流速度、準確性和服務體驗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物流市場的快速發展。
4月3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3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2025年3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1.5%,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主要分項指數全面上升,部分行業物流需求回升勢頭較好。其中,鐵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和郵政快遞業回升幅度較大。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物流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物流行業正處于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傳統物流模式在電商快遞、冷鏈運輸、跨境物流等細分領域持續釋放潛力,鐵路貨運量連創新高,2023年11月國家鐵路日均裝車量達19.4萬車,刷新歷史紀錄;快遞業務量突破千億件,即時配送、社區團購等新模式推動末端配送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行業面臨成本壓力加劇、區域發展不均衡、綠色轉型緊迫等挑戰。例如,盡管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逐年下降,但倉儲管理、運輸能耗等環節仍有較大優化空間。此外,國際供應鏈波動、地緣政治風險對跨境物流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企業加強供應鏈安全能力建設。
在此背景下,物流行業亟需通過技術創新、模式重構和政策協同,實現從“量”到“質”的跨越。
中國物流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覆蓋全鏈條、多業態的市場格局,成為支撐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從市場規模看,社會物流總額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首位,快遞業務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從技術應用看,智能倉儲、無人配送、區塊鏈溯源等技術逐步落地,部分企業如京東、順豐已實現5G物流園區和AI驅動的供應鏈管理;從政策導向看,國家通過專項債、稅收優惠等舉措支持物流基礎設施升級,并推動多式聯運、城鄉冷鏈網絡等短板領域建設。然而,行業仍面臨成本效率待優化、區域協同不足、綠色化進程緩慢等問題。
未來,物流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驅動深化,AI大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將進一步提升供應鏈可視化與決策智能化;二是細分市場崛起,跨境電商物流、醫藥物流、航空貨運等高端領域成為增長新藍海;三是可持續發展加速,新能源運輸工具、循環包裝、碳排放監測等綠色實踐將全面滲透。到2027年,若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成功降至13.5%,將釋放超萬億元級成本優化空間。總體而言,中國物流行業正從“大而全”向“強而精”轉型,通過創新與協同構建全球競爭力,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物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物流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對中國國家 “十四五”經濟和社會運行和成果進行分析、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行業供需形勢、進出口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旅游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十四五”中國旅游行業將面臨的挑戰、行業的區域發展狀況與競爭格局。報告還對“十四五”全球及中國旅游行業發展動向和趨勢作了詳細分析和預測,并對旅游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