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概述
生態修復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適當的人工措施輔助下,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和開發利用等經濟功能。而礦山生態修復即礦山領域的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系統包括開挖、壓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礦砂庫等,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了位移,是一種典型的退化生態系統。目前礦山生態修復的方法一般有穩定化處理和生物修復處理兩種。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大規模地開發礦產資源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修復成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訴求。
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涵蓋了從上游的苗木種植業,提供修復所需植物材料,到中游的生態修復工程施工企業,負責具體修復工作,再到下游的政府、礦產企業等需求單位。通過礦山修復,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恢復地表植被,凈化空氣和水體,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植被恢復不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還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
礦山生態修復產業細分領域廣泛,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水體凈化與恢復、植被恢復、地質災害治理、尾礦庫治理。
近年來,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研究發展迅速,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也逐步開展起來,并在礦山廢棄地的土壤改良技術、礦山廢棄地的植被選擇技術和礦山土地復墾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
根據《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十三五”以來,在重點區域流域部署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帶動全國累計修復治理面積32萬公頃。有效改善了礦區生態狀況和周邊人居環境。2023年新增支持18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預計修復面積2.6萬公頃,新增中央補助資金36億元。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隨著全球性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內外地下采礦技術也發展很快,很多采礦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在地下礦山得到了應用。國內一些礦山和一批先進的采礦工藝技術和裝備,已步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
在生態修復的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和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通過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可以更精確地監測和評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為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中提到,大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規劃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裝備研制、標準規范建設以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與應用,大力推進森林、草原、河湖、濕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創新。
礦山生態修復行業面臨諸多挑戰,如資金短缺、技術瓶頸、人才匱乏等。然而,這些挑戰也孕育著巨大的機遇。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不斷加強和投入的增加,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將涌現出更多的創新模式和服務方式,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礦山生態修復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報告對中國礦山生態修復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競爭替代產品、發展趨勢、新產品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