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排放帶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這是目前主流科學界的共識。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地球極端天氣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受影響嚴重,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很多不利影響已經頻繁顯現,形勢越來越嚴峻。碳達峰、碳中和對國家安全有利,符合國家核心利益。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2023年中國碳排放總量規模達到了1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一增長主要歸因于中國經濟活動的恢復和增長,特別是在清潔能源和綠色轉型方面的積極努力。盡管面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通過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加強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正在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
由于發展階段的不同,發達國家已普遍經歷“碳達峰”,為達到2050年“碳中和”,更大程度上只是延續以往的減排斜率。而我國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需要經歷2030年前“碳達峰”,然后走向2060年前“碳中和”。
從實現“碳中和”的年限來看,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迫,碳排放下降的斜率更大。碳中和的時間更短,轉型壓力更大。2023年中國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領域,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5%;工業過程碳排放量占16%;農業及廢棄物碳排放占比分別為7%和2%。能源領域,特別是與能源供給及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占據了最大的比重,這表明在推動低碳發展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能源領域的轉型和優化是關鍵。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碳中和戰略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工業過程的碳排放也占了一定比例,表明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同樣重要。農業及廢棄物的碳排放雖然相對較低,但也是減少總體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推廣循環經濟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融合應用,碳中和產業將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碳排放管理和減排效果評估。同時,新能源技術的持續突破也將為碳中和產業提供更加豐富的減排手段。
中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植樹造林、碳捕捉與封存(CCUS)、碳匯開發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如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為減少化石燃料依賴、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有效途徑。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碳中和行業的發展。例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的目標;《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則加強了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標準化工作。這些政策的出臺為碳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碳中和戰略發展建議
盡管中國碳中和戰略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技術儲備與研發力度不足、體制機制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為應對這些挑戰,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加強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數字碳中和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高碳排放監測、預測和減排決策的精度。
完善政策體系:政府應繼續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為數字碳中和行業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
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大對碳中和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體系,為碳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碳中和戰略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碳中和戰略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在總結中國碳排放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碳中和過程中的社會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