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概述
非織造布行業是針刺、水刺、熱粘合或化學粘合等非織造技術在傳統紡織行業的創新產業化應用形成的細分行業。
美國非織造材料行業協會(INDA)對非織造布的定義是纏結的纖維或長絲通過各種機械的、熱的和(或)化學的方法固結而成的片狀或網狀織物。這些織物是由獨立的纖維或熔融聚合物以及聚合物膜直接制成的。歐洲非織造材料協會(EDANA)對非織造布的定義是纖維經定向排列或雜亂排列所制成的片狀、網狀或絮胎狀制品,通過纖維間相互摩擦,和(或)凝聚,以及粘合而得到的織物。
非織造布是一種具有柔軟、透氣和平面結構的新型纖維制品,其原理是利用高聚物切片、短纖維或長絲進行定向或隨機撐列,形成纖網結構,然后經過摩擦、抱合、熱粘合等方法加固而成,其因不需要紡織卻具備布的外形及部分特性而被稱為“非織造布”。
利用不同原材料、通過不同工藝制造出的非織造布性能有所差異,其下游應用也出現分化。比如熱風非織造布,由于其具有蓬松度好、柔軟透氣有彈性等特性,故多用于制造衛生巾、紙尿褲等產品;水刺非織造布則由于其吸濕特性,往往用于濕巾、化妝棉等產品。
圖表:非織造布分品類對比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非織造布行業發展前期,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的廠商作為先驅率先崛起,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1983年美國、西歐、日本的非織造布產量分別占全球的53%、34%、10%。隨著中國人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顯現,歐美國家的非織造布廠商開始把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或者將生產環節外包以降低成本,研發設計及營銷團隊則留在國內。2000年后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快速擴張,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2、市場現狀分析
非織造布的生產主要包括基材制造、后道加工等環節,具體包括纖維準備、成網、加固、后整理四個環節,即將高聚物切片、短纖維及長絲等纖維通過氣流或機械方式聯結成網,再經過水刺、針刺或熱軋等方式加固,最后經過后整理制成無編織的布料。下游企業對非織造材料進行進一步加工形成手術服、衛生巾、紙尿褲、濕巾等各類制品,銷售給終端消費者。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非織造布生產工藝主要有紡粘、針刺、水刺、化學粘合、熱粘合、氣流成網、濕法、熔噴等。目前我國發展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非織造布生產工藝是紡粘法,2019年紡粘非織造布的產量為309.43萬噸,在非織造布總產量中占比達49.80%,主要應用于衛生材料等領域;其次分別是針刺工藝占比23.03%,水刺工藝占比11.23%,化學粘合工藝占比6.43%,熱粘合工藝占比5.33%,氣流成網工藝占比2.47%,熔噴工藝占比1.07%,濕法工藝占比0.64%。
圖表:中國非織造布各生產工藝產量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非織造布的工業化生產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我國非織造布產業則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興起,并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多家企業從國外引進了新生產線進行擴產。邁入21世紀后,資金持續涌入非織造布行業,非織造布產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目前,非織造布已經成為了我國紡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經濟增速下行以及革基布、交通工具用紡織品等下游需求增速放緩等影響,近年來我國非織造布行業產量增速有所放緩,但仍高于紡織行業平均水平。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我國非織造布的產量為878.8萬噸,同比增長35.9%;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營業收入為1752.8億元,同比增長54.0%。非織造布通常被制成各類制品用于終端消費,也有部分經過簡單加工后出口國外。近年來中國非織造布的消費量快速增長,收入的提高、消費升級拉動國內用戶對一次性衛生用品、個人清潔用品及廚衛清潔用品等的消費,建筑建材等領域新材料的應用也增加了非織造布的需求。
綠色環保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政府對環保法規的加強,綠色環保將成為非織造布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企業將更加注重環保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推動非織造布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非織造布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未來,隨著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非織造布的性能和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展。例如,智能型非織造布、納米技術在非織造布中的應用等將成為研究熱點。
個性化與定制化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與定制化的非織造布產品將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企業需要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
全球化布局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非織造布企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產業的全球化布局。通過跨國合作、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等方式,拓展國際市場,提高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欲了解更多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2024-2029年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