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酒行業發展概述
我國白酒行業已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2003年至2012年是白酒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白酒企業依靠自身產能的提升、品牌的塑造、渠道的完善飛速發展。在此階段,白酒產量高速增長,實現量價齊升,龍頭酒廠座次排定。2012年至2015年白酒行業進入階段性調整,受三公消費等系列政策影響,需求斷崖下滑,導致整個行業增速放緩。從2015年開始行業進入復蘇階段,大眾消費需求逐漸替代政務需求,份額逐漸向龍頭集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白酒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23年全國白酒行業實現總產量629萬千升,同比下降5.1%;完成銷售收入7563億元,同比增長9.7%;實現利潤總額2328億元,同比增長7.5%。在量增的同時,“品質升級”成為不可逆轉的消費趨勢。
圖表:2019-2023年我國白酒產量、收入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酒業協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依法打擊粗制濫造、存在質量隱患的劣質白酒產品,規范白酒行業的發展。未來隨著經濟的回暖,法律法規逼退中小白酒企業,有利于高端品牌白酒企業的發展。
2、稅負增加推動白酒中高端結構變革
消費稅作為國家調節產品結構,引導健康消費,促進節能環保,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稅種,其主要征收對象為煙酒等嗜好性消費品和貴重首飾、化妝品等奢侈品。白酒行業作為毛利率較高的行業,需要承擔較高的稅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目前白酒行業的消費稅基本在生產環節征收,實行從價定率和從量定額復合計征方式,從價定率的比例稅率為20%,從量定額為每500克(毫升)0.5元,統一采取20%+0.5元/500克(毫升)的復合計征辦法,高額的稅金對公司收入影響較大。以2020年度財報數據為例,主要白酒上市公司的消費稅/收入的比重均在10%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山西汾酒超16%。
2001年白酒消費稅新政將白酒的計稅辦法由從價定率調整為從量定額和從價定率相結合,對白酒行業影響深遠,加速了行業的調整。中低端酒企稅負大幅提升,以量取勝的戰略難以為繼,各酒企進而紛紛調整產品結構,推出高端產品。一些實力薄弱的小酒企被淘汰出局,白酒行業集中度提高。2006年糧食白酒和薯類白酒的差別消費稅率被取消,遏制了以薯類白酒為主的低端酒企避稅的行為,利好中高端酒企。2009年國家對最低計稅價格作出規定,2017年統一白酒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的規定,規范性得到提升。總而言之,稅負趨重,征管趨嚴,但各酒企及時調整,白酒行業步入擠壓式增長階段。
圖表:白酒消費稅政策梳理
資料來源:國家稅務總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3、白酒產品升級驅動行業結構性繁榮
2024年一季度受益于春節返鄉人數增加,大眾宴席、禮贈等場景恢復較好,頭部白酒品牌動銷加速、批價表現穩定,行業整體實現了平穩增長。展望全年看,白酒行業可樂觀積極展望,一方面一季度大部分酒企積極推出各項政策,幫助渠道加快動銷和消化庫存,同時2月以來五糧液、劍南春、汾酒等頭部品牌陸續推出提價政策,有效穩定渠道利潤和經銷商信心;另一方面隨著促經濟政策落地,宏觀經濟環境將呈現溫和改善趨勢,居民收入和消費意愿有望跟隨改善,白酒消費預計漸進式回暖。
2009-2012年期間,白酒行業普惠式擴容,各個價格帶的白酒都有較好表現,但是自2015年開始,白酒消費者群體由過去政務消費引領轉變為大眾消費、商務消費為主,消費者對品牌、品質更加重視。2015年以來高端白酒引領行業結構性增長,高端、次高端價格帶增速明顯快于中低端價格帶,產品升級成為2015年以來白酒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因此聚焦產品升級、掌控渠道秩序,成為白酒公司近年來的重點工作。
隨著消費升級的快速演進,名優酒企之間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提前在產品布局、渠道配合上做的較好的企業勢能持續釋放,而沒有及時把握住升級時機的酒企發展遇到瓶頸。近兩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存量競爭態勢更加激烈,從而更考驗企業的綜合內功:例如銷售團隊建設、對市場狀態的判斷、政策靈活度和執行能力、渠道關系建設和消費者服務能力等,不同品牌之間分化態勢更加明顯。
圖表: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酒業協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大眾宴席主流消費價格帶區大部分在200元及以下,近年來區域強勢酒企也在大本營市場積極推進產品升級,憑借堅實的渠道基礎和消費者品牌忠誠度,近年來普遍在300-500元價格帶布局上有了良好的成果,未來結構升級將是大眾酒龍頭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欲了解更多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2024-2029年中國白酒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