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一種優質且最具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二次能源。與電能類似,氫能需要由一次能源轉化獲得,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氣可以直接開采。氫能的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了解決方案,并能在不同行業和地區間進行能量再分配。因此發展氫能是提高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革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雙碳”目標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氫能生產來源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可將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灰氫是指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藍氫是指在制氫過程中增加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捉、利用與儲存技術產生的氫氣。綠氫是利用風電、水電、太陽能、核電等可再生能源制備出的氫氣,制氫過程完全沒有碳排放。
目前氫能主要以灰氫方式制取,綠氫逐步取代灰氫成為必然。目前的氫氣主要是灰氫,約占全球氫氣產量的95%,灰氫在制備過程中會排放較多的二氧化碳。綠氫在制備過程中完全零排放且可以與可再生能源耦合,未來占比有望不斷提高,逐步取代灰氫。
綠氫具備的優勢
(1)綠氫具備“零碳排”的制備優勢,減碳空間極大
煤制氫路線下每生產1噸氫氣平均需要消耗煤炭約6-8噸,排放15-2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此外還會產生大量高鹽廢水及工業廢渣。天然氣制氫路線下每噸氫氣的生成將排放9-11噸二氧化碳。根據IEA,2021年全球9400萬噸氫氣產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9000萬噸,低碳排制氫產量不足100萬噸。灰氫減碳空間極大,而綠氫在制備過程中幾乎不排放溫室氣體,每生產1噸氫氣碳排量僅0.03噸,在雙碳目標要求下灰氫勢必被更清潔的綠氫所取代。
(2)綠氫儲能具有規模大、時間長、儲存與轉化形式多樣等優勢,可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
近年來新能源的迅速發展使得電力輸送和綜合消納等困難凸顯,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隨機性、季節性、反調峰特性及不可預測性導致部分電能品質較差,疊加儲能技術有限,“棄風棄光”問題快速增長。而用新能源發電制氫,有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助力消納新能源“棄風棄光”問題。綠氫作為儲能的方式,或將綠氫轉為綠氨、綠醇,具備以下優勢:1)儲能規模大且時間長:電化學儲能的容量是兆瓦級(MW),儲能時間是1天以內;抽水蓄能容量是吉瓦級(GW),儲能時間是1周-1個月;而氫能儲能的容量是太瓦級(TW),時間可以達到1年以上;2)可跨長距離儲能:氫儲能可以做到跨區域長距離儲能;3)能量轉化形式多樣化:從能量轉換上看,氫能不僅可轉換為電能,還可以轉換為熱能、化學能多種形式的能源。
(3)綠氫制氫純度高
不同制氫方式所得的氫氣純度不同,采用電解水綠氫方式制氫,氫氣純度最高,其中PEM水電解制氫初產物氫含量便高達99%,提純后純度進一步提升至99.999%,具有明顯優異性,適用于對氫氣純度、雜質含量要求苛刻的冶金、陶瓷、電子、航天航空等行業。
國家及地方政府印發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回溯政策歷程,我國早在2022年3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文件中正式確立了氫能的能源戰略地位。此后,國家及地方政府印發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在政策引領下,各地也在積極布局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當前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具有明確的氫能產業規劃。具體來看,上海氫能產業政策體系相對完善,主要將臨港作為氫能產業聚集發展地,北京氫能產業政策體系布局較早,大興區已落地氫能專項政策,深圳亦在21年就已布局氫能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氫能產業發展集群。
多地發布綠氫生產補貼政策,給予制氫端前期發展保障。西北部地區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綠氫項目多集中于此,其中,內蒙古、寧夏、吉林、甘肅、青海、新疆均出臺了相應的綠氫產能規劃,加總規劃量至2025年達到100萬噸,除規劃外,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等多地區也發布了綠氫生產補貼政策,補貼額最高高達10元/kg,預計后續其他地區有望逐步跟進出臺相關政策,規劃指引疊加補貼保障,制氫端迎大發展機遇。
當前國內已投產的綠氫項目規模達到5.4萬噸,其中位于新疆庫車的國內最大光伏制氫示范項目于2023年8月30日全面投產,綠氫項目規劃持續高增,近兩年已立項的綠氫項目合計達到483.31萬噸,綠氫項目將迎來落地放量。
目前供給端綠氫占比處于低位。從我國產量結構上來看,由于我國資源結構富煤少氣,氫能供給依然依賴化石能源制氫(灰氫)。氫氣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工業為主要的應用領域。從氫氣的用途來看,最大應用領域是作為生產合成氨中間原料,氫氣產能占比約為30%;第二是生產甲醇,包括煤經甲醇制烯烴的中間原料,氫氣產能占比約為28%;第三是焦炭和蘭炭副產氫的綜合利用,占比約為15%(已扣除制氨醇,避免重復計算);第四是煉廠用氫,占比約為12%;第五是現代煤化工范疇內的煤間接液化、煤直接液化、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的中間原料氫氣,占比約為10%;其他方式氫氣利用占比約為5%。
圖表:氫氣供給趨勢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當前氫氣供需趨于平衡,消納問題逐步顯現。從氫氣產量和消耗量來看,當前我國氫氣供需趨于平衡。從已立項綠氫產能的量級看,綠氫規模將在未來幾年內高速增長,在當前氫氣供需趨于平衡的情況下,綠氫消納問題可預見性的將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