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發展不僅受到國內市場的推動,同時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氣象探測系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在近年來保持了穩定的增長。
氣象探測系統,氣象技術自動化系統之一。自動從陸基、海基、空基氣象探測網獲取各種氣象探測資料的設備體系。對自由大氣各氣象要素的直接或間接觀測。高空觀測是地面附近以外的大氣探測,是由氣球攜帶的探空儀器完成的。探空儀帶有測量大氣溫度、濕度和氣壓的傳感器,探測結果再通過無線電報的形式傳送回地面探空站,同時使用雷達對探空氣球進行追蹤,根據探空氣球的運動軌跡推斷大氣各個高度的風速風向。
除了觀測站用氣球攜帶探空儀器進行常規高空觀測外,高空觀測的方式還有多種,如飛機觀測、GPS水汽觀測、下投式探測、定高氣球以及外形觀測等。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氣象探測系統航而言發展前景與建設現狀、趨勢
氣象探測系統是自動從陸基、海基、空基氣象探測網獲取各種氣象探測資料的設備體系。它使探測、運算、傳送等工作實時自動化,探測項目的完善性和先進程度因需要和各國技術條件不同而異。氣象探測系統包括全球衛星氣象探測系統、中尺度氣象探測系統、大氣邊界層氣象探測系統、雷達氣象探測系統和地基氣象探測系統等。
在競爭格局方面,國內氣象探測系統行業主要以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行業集中度較高。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和中電科技等大型國有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滲透方面擁有較大優勢,而格林美、華云數據統計等民營企業則在市場細分和本地化服務方面有所突破。此外,一些外資企業也進入了國內市場,加劇了市場競爭。
從市場趨勢來看,氣象探測系統正向著更智能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引入,氣象探測系統的數據準確性和預測精度將不斷提高,并實現數據的更多樣化利用。同時,隨著衛星技術的不斷發展,氣象衛星在數據采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為氣象探測系統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源和更高的數據質量。
氣象探測系統市場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氣象探測系統將在氣象預報、氣候研究、災害監測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熱帶到溫帶、從旱區到寒區、從地面到高空、從交通到生態……近五年,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在地面觀測、探空觀測、地基遙感觀測、生態環境觀測和海洋觀測等技術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海燕計劃、天氣雷達觀測試驗等系列品牌試驗實施,推出多個滿足業務化應用的新型觀測設備和技術方法,為觀測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充足的“動力源”。
觀測試驗是觀測業務發展的基礎,是追蹤觀測技術前沿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手段。2018年開始,中國氣象局就此做出系列部署,當年印發《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發展指導意見》,次年確立全國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以下簡稱“試驗基地”)布局,開始著手體系架構;2023年,出臺《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運行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國家級試驗基地的職責分工、建設運行等,推進試驗基地業務化規范運行;今年又建立了準入退出機制,通過開展評估考核,規定國家級試驗基地的準入退出流程。
作為現代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氣象觀測技術發展的重要設施、開展試驗業務的重要載體,試驗基地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加速搭建試驗業務平臺,持續發揮其支撐作用。
為了給試驗基地提供實時數據分析和評估技術支撐,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打造和完善升級“天創·綜合氣象觀測試驗業務系統”,基于氣象大數據云平臺進行試驗數據傳輸和部署運行。目前,氣象部門已建成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試驗基地科技委、試驗基地及其依托單位組成的完整業務架構。
各試驗基地正結合自身實際,打造特色研究領域和方向——
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張掖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作為干旱、風沙、強蒸發、長日照等自然環境下的設備試制、性能測試考核平臺,初步建成冰川(凍土)—森林(草原)—荒漠(綠洲)地空天一體祁連山生態氣象綜合立體觀測體系,以大氣圈和陸地生態系統觀測為主,涵蓋冰凍圈、水圈等環境要素的實時監測,構建共建共享共用的祁連山生態監測網。
云南大理位于川滇區域水分循環過程及其高原邊緣帶生態綜合觀測區,是開展氣候系統多圈層以及山地氣象綜合觀測和科學研究的天然場所。大理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建成了穩定運行的20余套觀測系統,形成圍繞蒼山—洱海的高密度精細化山地生態氣象綜合觀測網,組成輻射洱海南、中、北部以及東、西岸的氣象和水環境綜合觀測網,開展洱海藍藻、水體等監測,相關監測和預報產品用于洱海治理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氣象工作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圍繞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持續優化氣象服務供給,穩步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積極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成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
氣象探測系統產品在前期應用支持、操作使用、安裝調試、售前培訓、運營維護等方面均需要豐富的經驗,后期運行更需要長期的售后服務,因而缺乏技術經驗和完善的技術服務網絡也將是新進入者的重要壁壘。
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要創新完善自主可控的高精度氣象觀測設施裝備體系。面對當前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由規模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發展高精度、智能化氣象探測裝備,推進國產化和迭代更新。
氣象探測系統將整合來自衛星、雷達、地面觀測站等多種數據源的信息,實現多源數據的融合和互補。這將大大提高氣象探測的覆蓋范圍和數據的準確性,為氣象預報和氣候研究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數據支持。
氣象探測系統作為氣象服務的基礎和核心,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未來,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將加強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設計,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確保氣象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頻發,氣象探測系統行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國內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將積極參與全球氣象觀測網絡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全球氣象數據的共享和交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報告對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