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集中供熱發展始于上世紀 50 年代建國初期,主要集中供熱對象為北方城市居民冬季采暖,工業用熱主要以工廠自建供熱鍋爐生產。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受改革開放、基建投資力度加大、城鎮化加速、供熱需求持續增長等因素影響,我國城市集中供熱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供熱面積和供熱量穩定增長。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我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已經從 2010 年的 43.57 億平方米增長至 2021 年的 106.03 億平方米,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8.42%;縣城集中供熱面積從 2010 年的 1.45 億平方米增長至 2021 年的 19.45 億平方米,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1.13%。
為確保集中供熱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集中供熱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集中供熱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根據2020 年 12 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 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 43.3 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2021 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 56%,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能源。在我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的能源發展戰略指引下,國務院 2018 年發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指出“完善園區集中供熱設施,積極推廣集中供熱,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
我國集中供熱面積不斷擴大,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2年我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 106.03 億平方米,實現同比增長 7.30%。
供熱是指以集中熱源所產生的蒸汽、熱水作為熱媒,由一個或多個熱源通過供熱管網等設施向用戶供應生產或生活用熱能的活動。供熱系統作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關系到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質量。按供熱模式不同,分為集中供熱模式和分戶供熱模式。集中供熱是指在工業生產區域、城市居民集聚的區域內建設集中熱源,向該地區及周圍的企業、居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用熱的一種供熱方式。常見的集中供熱模式包括熱電聯產、區域燃煤鍋爐、燃氣鍋爐等方式。與集中供熱模式相對應的是分戶供熱模式,常見的分戶供熱模式有分戶鍋爐、地板輻射、電熱膜等方式。與分戶供熱模式相比,集中供熱具有節約燃料、減輕大氣污染、節省用地、提高供熱質量、低噪音、少擾民、自動化程度高、設備故障率低等優勢。
集中供熱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相對于各用熱企業自行建造鍋爐供熱,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具有節約能源、綜合能耗低、降低供熱投資和運營費用、供熱效率高、充分利用土地空間、減少大氣污染等多種優勢,對我國能源高效利用、燃煤減量替代及節能環保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工業園區集中供熱現已成為現代化工業園區的重要基礎配套設施之一。可為工業園區內熱用戶企業提供性能穩定、供給充分的熱源,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作為集中供熱的一種生產方式,熱電聯產是鍋爐蒸汽經汽輪機發電后供熱的運行過程,其通過能量梯級利用,從而同時供應熱力和電力,提高了熱能綜合使用效率。通過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有利于淘汰高耗能、污染大、效率低的小鍋爐分散供熱,已成為加強散煤治理,實現煤炭減量替代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構建我國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一環。
集中供熱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集中供熱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集中供熱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未來,欲了解更多關于集中供熱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8年中國集中供熱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