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四化行至下半場,智能化成為競逐焦點,其集中體現就是自動駕駛。而隨著L3級自動駕駛相關政策在部分國家的出臺,自動駕駛曙光初現,行業“提檔加速”已肉眼可見。
我國政府發文啟動L3、L4上路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同時明確了事故責任歸屬,意味著自動駕駛行業迎來重要催化。
自動駕駛,指通過搭載傳感器、雷達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定位及車路協同等技術,使汽車具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和自主控制的能力,自動駕駛能夠大幅減少人為錯誤及道路事故。
自動駕駛產業鏈
上游供應鏈廠商:
上游主要包括傳感器、芯片、高精度地圖和車載軟件等供應商。傳感器是自動駕駛車輛感知周圍環境的關鍵,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等。激光雷達的代表性企業有美國的Velodyne、Quanergy,以及德國的Ibeo公司等。高精度地圖是自動駕駛的另一個核心要素,提供車輛所需的道路和交通信息,主要供應商有高德、四維圖新、百度地圖等。在芯片領域,因特爾和英偉達是自動駕駛芯片和處理器的主要供應商。
中游軟件系統平臺廠商:
中游主要是自動駕駛系統集成商和服務提供商,他們負責將上游的硬件和軟件集成在一起,開發出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包括Waymo、百度、圖森、文遠知行等。這些企業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能夠為下游整車廠商提供可靠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下游硬件、整車制作廠商:
下游主要包括新興造車勢力和傳統OEM整車廠商。新興造車勢力如蔚來、小鵬等,他們注重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致力于推出具有競爭力的自動駕駛汽車產品。傳統OEM整車廠商如長安、上汽、長城、豐田、寶馬、本田等,他們擁有豐富的車輛制造經驗,通過與中游軟件系統平臺廠商的合作,不斷提升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
在自動駕駛技術及應用行業的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企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游供應商提供基礎的硬件和軟件支持,中游系統集成商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而下游整車廠商則將這些系統應用到實際的車輛中,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自動駕駛技術及應用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分析
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應用之一。它通過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GPS、慣性導航等傳感器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通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圖像處理和決策,實現車輛的自主導航和駕駛。
在應用層面,自動駕駛技術已從傳統的道路行駛拓展到了物流、公交、出租車等行業。比如,Waymo和Uber等企業都已經推出了無人駕駛的計程車,而有些物流企業也在使用無人駕駛技術來運送貨物。同時,隨著5G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政策環境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等新技術快速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加快應用,由封閉場地測試到道路測試、由試點示范到商業試運營快速迭代。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紛紛出臺政策,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從事城市公共汽電車、出租汽車、物流配送等商業化試運營,且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2022年7月,深圳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理》,首次明晰了L3級自動駕駛事故責任認定,為未來L3級別自動駕駛上路奠定了地方法規基礎,推動政策向L3跨越。
7省24市出臺智能網聯車政策法規,由一線向二三線城市鋪開。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將“加強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運輸經營的基本要求還不明確,不適應自動駕駛汽車健康有序發展需要,且安全壓力日益增加。
得益于技術的進步,以及成本的降低(如激光雷達成本),自動駕駛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核心購車決策之一。伴隨著L3級車型的加速商業化,未來高階自動駕駛市場有望快速增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2年中國L2-L3級車輛滲透率達到了31.5%,較2021年的17.6%有大幅提升,預計到2035年將進一步提升至85.7%。此外,L4-L5級車輛預計在2027年左右開始加速滲透,2035年滲透率預計達到12.1%。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目前最大的應用領域之一,也是改變出行方式、提升出行感受的前沿技術。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逐步落地以及各地試點工作有序開展,我國自動駕駛領域發展勢頭良好,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科技界、工業界乃至廣大人民群眾都十分期盼下一步發展。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自動駕駛技術及應用行業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