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成為高頻詞。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之比達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之比達14.9%,標志著從輕度老齡社會進入了中度老齡社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程度加深成為全社會一個基本趨勢。到2035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這表明,今后較長一段時期,人口老齡化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根據全國老齡工委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8億,消費潛力將增長到百萬億級,占GDP的比例將達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左右。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1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推進中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推動醫養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促進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務同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緊密結合。
醫療養老行業發展趨勢
“醫養結合”是目前養老行業的大勢所趨,該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集養老、護理、醫療為一體,不僅提高了老人生活的便利性,還大大加強了老人的安全防護,保障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醫養結合”是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上游是健康管理、中游是急性醫療、下游是康復護理,形成醫養結合生態鏈。可進一步滿足高齡、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醫療養老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受傳統文化影響,居家養老仍是我國大多數老人的選擇。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模式已逐步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僅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在社區養老場所“植入”醫療服務,不僅是一種創新嘗試,更契合醫養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為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支持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和承擔照料責任;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醫療養老行業面臨的挑戰
然而,在日益高漲的養老服務需求面前,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已經成為世紀難題。在少子高齡化不可逆轉的時代背景下,要建立一支數量逾千萬量級的龐大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整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質量。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服務質量不高以及居家老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養老機構運轉艱難、專業護理隊伍建設嚴重滯后等是現實寫照。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有關要求,指導各地民政部門更好落實《民政部關于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養老機構等級評定體系的指導意見》,實施好《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2023年,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全國社會福利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發布《<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實施指南(2023版)》,供地方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時參考使用。《實施指南》包含環境、設施設備、運營管理、服務四大類評定項目。
在服務方面,《實施指南》明確服務人員包括社會工作者、養老護理員(取得四級及以上等級證書)、護士、醫師、心理治療師,必要時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員協助處理或轉至醫療機構,有 4 分分值;服務人員包括社會工作者、養老護理員(取得四級及以上等級證書)、護士、醫生、心理治療師,必要時請專科醫師等專業人員協助處理或轉至醫療機構,有 3 分分值。
據媒體對相關政策文件梳理后,發現相關人才政策多是關于薪酬、補貼、落戶等實實在在的紅利。比如,北京為取得相關資格或等級證書的養老護理員提供崗位獎勵津貼;山西對相關從業者給予3萬元到6萬元的一次性入職獎勵;山東、江蘇等地推出發放補貼、納入落戶范圍等優惠政策。
報告結合醫療養老行業的背景,深入而客觀地剖析了中國醫療養老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模和競爭格局;分析了行業當前的市場環境與行業競爭格局、產品的市場需求特征、行業領先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同時,佐之以全行業近5年來全面詳實的一手連續性市場數據,讓您全面、準確地把握整個行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醫療養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醫療養老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