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已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形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
春節期間,“國潮”的熱風,吹亮了傳統燈會,吹紅了各色馬面裙,吹熱了旅游市場,東方美學已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小眾的古建筑,也在“國潮”風的吹拂下,走進大眾視野。
國潮興起,以古建筑為核心的文旅項目逐漸增多
近年來,隨著國潮文化興起,以古建筑為核心的文旅項目逐漸增多,也讓旅游市場人氣更加火爆。
隨著國潮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親近古建筑,這是活化利用古建筑的好機會。近年來,享有“民間故宮”美譽的連城縣培田古村推出燈光秀、漢服體驗、旗袍秀等活動,將一批閑置古民居改造為黨員服務驛站、主題陳列館、特色民宿、社區大學、影視拍攝取景點等,游客可以在古村中體驗穿越生活,閑置古建筑也因此重煥生機,就是成功的實踐。
古建筑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在中國,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興土木的現在,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筑及其蘊含的文化特質;做到既讓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網站的相關信息顯示,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筑有28027處。山西是全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且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寶庫”。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版古建筑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在我國早期的文物保護法規中,提到了文物保護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保存現狀,二是恢復原狀。對于古建筑而言,恢復原狀在我國很受重視,在日本、韓國也很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東亞地區對于修復的共識。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在“真保護”上下功夫,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把資源普查、規劃編制、修復修繕工作干實在,堅決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2008年,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隨著各地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鄉村振興的進程不斷加快,古老的徽派建筑技藝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營造出一個新興產業。
如今,在徽派古建的故鄉黃山市,徽派古建產業蓬勃發展,全市200多家古建企業“跨山越海”,為古建筑的傳承新生注入新動能。
黃山市住建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有從事仿古建筑營造、古建修繕保護利用、古建構件配件加工、文創裝飾產品生產的各類企業254家,徽州古建工匠1.4萬余人,徽派建筑產業輻射至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產業產值28.24億元,同比增長56.5%。
為了讓傳統徽派建筑更符合現代人的居住需求,古建從業者們持續創新,促進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讓老房子煥發新的生命力。
近幾年古建修復市場涌現熱潮
數據顯示,我國古建修復的利潤達8%左右,高于只有3%-5%的新建建筑一倍左右,我國古建修復市場在近幾年涌現熱潮。
近年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BIM技術、斜攝影技術、GIS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研究逐漸完善,并被恰當地應用于古建筑修復的實踐中。新技術逐漸滲透到古建筑修復的各個環節,給古建筑修復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報告對國內外古建筑行業發展情況、發展趨勢及其所面臨的問題等進行了分析,對我國古建筑產業政府戰略規劃、區域戰略規劃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報告同時還對我國北京、廣東等地主要古建筑產業規劃的概況、策略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古建筑產業的發展機會,以及當前古建筑產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
想要了解更多古建筑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版古建筑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