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實現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基礎,被廣泛應用于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
AI大模型行業的上游主要是技術支持,包括芯片設計、容器引擎、容器編排、云計算基礎設施、AI和大數據計算框架等。這些技術支持為AI大模型的研發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軟件環境。
中游是AI大模型的開發和訓練,包括各種算法和模型的研究、開發、訓練和優化。這個環節需要大量的數據、算力和算法工程師的支持,是AI大模型行業的核心。
下游是AI大模型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金融、醫療、交通、安防、游戲、電商等各個行業。這些行業通過引入AI大模型技術,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用戶體驗等,從而推動各個行業的發展和變革。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隨著以GPT-4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的出現,AI開始具備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等能力,AI大模型出現通用性強、固定成本高但邊際成本遞減等平臺性技術的顯著特征,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高地”,整個AI行業呈現出“百模大戰”的格局。
目前,國際上以微軟為代表的大模型廠商和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算力提供方有望受益于AI2.0的崛起,實現平臺擴張。同時,國內以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也展現出了后發優勢。
面向未來,隨著國產大模型的開放,“百模大戰”將更為激烈。要知道的是,現在雖然國產大模型領域看起來AI大模型數量眾多,但都尚未真正經受市場規則的洗禮,仍處于跑馬圈地、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的階段,這也意味著一切都有可能。
根據預測,到2024年年底我國將有5%—8%的企業大模型參數從千億級躍升至萬億級,算力需求增速會達到320%。
垂直化和產業化落地:隨著AI大模型在各行業的應用逐漸深入,垂直化和產業化落地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AI大模型將更多地與特定行業的業務場景相結合,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解決方案。同時,政府、央國企等也將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推動大模型的垂直化和產業化落地。
多模態融合和跨模態交互:未來的AI大模型將不僅僅局限于處理單一模態的數據,而是能夠實現多模態的融合和跨模態的交互。這意味著模型將能夠同時處理圖像、語音、文本等多種類型的數據,并實現不同模態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互。
模型優化和效率提升:隨著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場景的日益復雜,模型優化和效率提升將成為關鍵。這包括研究更有效的模型結構、算法優化以及硬件和軟件的協同優化,以提高模型的計算效率和降低能耗。
可解釋性和魯棒性增強:隨著AI大模型在決策系統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可解釋性和魯棒性將受到更多關注。未來的研究將致力于提高模型的可解釋性,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模型的決策過程和輸出結果。同時,也需要加強模型的魯棒性,使其在面對各種挑戰和干擾時仍能保持穩定和準確的表現。
隱私保護和安全防護:在AI大模型的發展過程中,隱私保護和安全防護將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未來的研究將需要探索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進行模型訓練和應用,同時加強模型的安全防護能力,防止惡意攻擊和數據泄露等事件的發生。
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