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特別是碳減排,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新年伊始,力促我國“雙碳”目標實現就有了新的強有力的政策保障——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這讓我國綠色低碳發展領域迎來了制度層面的“開門紅”。
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減排目標和低碳發展策略,碳金融作為一種創新型金融機制應運而生。
碳金融是一種新興的金融業務,涉及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碳資產核算和認證認可機構以及第三方組織,包括為碳市場交易提供結算、資金清算和托管等業務,以增加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形成碳信用的長期價格預期。
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等多個品種,具有市場性、政策性和可持續性特點。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為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我國積極推進碳市場交易建設。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碳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目前中國全國碳市場覆蓋的碳排放量規模全球最大。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4.326億噸,累計成交額達242.1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
對于綠色低碳發展領域而言,與眾多實體行業發展一樣深諳金融“活水”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業內也對《條例》的通過寄予了對未來能源綠色轉型、碳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種種期許,認為隨著《條例》的通過,相關碳金融業務也將相應獲得更大有序發展空間。
目前,國外的碳市場,尤其是歐洲的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世界多國都已經建成或即將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場體系,而相比之下,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碳金融市場必須謹慎發展。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又推動了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國,供應全球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減碳排量。
盡管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興起,我國碳金融業務也隨之展開,并且已經推出了碳基金、碳債券、碳配額抵押貸款、碳配額回購融資等業務,但業務水平和創新程度明顯不夠,與日趨成熟的國際碳金融市場差距較大,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
當前,碳市場流動性不足、履約驅動現象明顯,與納入交易的行業及碳市場參與主體偏少、缺乏金融衍生品密不可分。尤其是碳期權、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較為缺乏,不利于碳市場的進一步活躍以及價格發現。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碳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日益凸顯,碳金融正成為金融領域的一個新發展方向。通過資金配置和投資,碳金融將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
碳金融市場是根據相關協議、依法依規設立的用于交易溫室氣體的標準市場,包括各項與之相關的投資和融資活動。
“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將衍生出與傳統金融市場相似的新型金融產品,從而為資管機構提供新的投資機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說,一旦通過法律完善和制度構建起碳金融活動常態化,對于發揮碳金融的“活水”作用、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報告對國際、國內碳金融行業市場發展狀況、關聯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狀況、優勢企業發展狀況、消費現狀以及行業營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總結中國碳金融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碳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
想要了解更多碳金融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碳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