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糖廠進入新的榨季。在云南中云勐濱糖業有限公司廠區,運送甘蔗的車輛來來往往,車間機器轟鳴,開足馬力生產。
“甘蔗砍收后直接送入糖廠生產蔗糖,產生的副產物主要有蔗渣、廢糖蜜、濾泥等。蔗渣首先用于滿足本廠鍋爐燃燒自用,剩余的蔗渣打包用于打漿造紙;產生的糖蜜可以用于發酵生產酒精;濾泥又可以生產有機肥料。”捧著新榨出的白糖,公司總經理陳玉春介紹,通過發展糖業循環經濟,我們基本能做到一根甘蔗“吃干榨盡”。
近年來瀾滄縣以“糖業二次創業”為契機,大力推進發展糖業循環經濟,加強副產物綜合利用,變廢為寶,蔗渣、廢糖蜜、濾泥等副產物得到充分有效高值利用,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為確保甘蔗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甘蔗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甘蔗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從產業鏈來看,甘蔗種植環節位于中游位置;上游涉及種子、肥料、農用器械等原材料供應,是影響甘蔗生長和結果的重要因素;甘蔗可作為水果流通于市場,還可以應用于制糖、化工等領域。食糖可主要分為白糖、紅糖和冰糖三大類,其主要成分為蔗糖,主要工序為利用甘蔗、甜菜榨糖取汁,經過簡單的過濾、澄清,通過沸騰濃縮、中心分離形成糖結晶。我國食糖季節生產、全年消費,生產集中于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2022/23年中國食糖的產量與銷量分別為897萬噸、853萬噸。
制糖產地建廠就近消化糖蜜,有助于制糖企業消解環保壓力和降低糖蜜采購運輸成本,同時,運用“濃淡分開、廢水資源化”綜合治理技術,將從酵母有機廢水處理過程中回收的有機質變廢為寶,生產生物有機肥,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2021年,隴川縣安琪酵母項目消耗糖蜜17.33萬噸,生產干酵母3.44萬噸、生物有機肥5.2萬噸,形成了“原料來自產品加工、主產品端上餐桌、衍生產品又為農業服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瀾滄縣勐朗鎮富本工業園區,安琪酵母(普洱)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即將投產。“生產酵母的主要原料是甘蔗、甜菜制糖后的副產物——糖蜜,因此,安琪選擇在糖蜜產地建廠,既能就近消化糖蜜,降低制糖企業的環保壓力,節省糖蜜運輸的能耗,也給以制糖為主要產業的較不發達地區貢獻更多的稅收和就業崗位。”安琪酵母(普洱)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宜介紹,我們分兩期建設年產1.5萬噸干酵母和1.7萬噸酵母抽提物生產線,項目達產后預計年可實現營收7.8億元,創利稅過億元,增加就業500多人。
聚焦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不斷推進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挺進,隴川縣、瀾滄縣把安琪酵母公司作為“鏈主”企業培養,打造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輻射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為培育生產標準、技術集成、管理科學、品牌知名和產業集聚的農產品加工綜合利用主體,提升農產品精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開辟了新路徑,提升了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一“鏈”鎖反應,實現了傳統制糖業逐漸向高效生態產業的轉變。
國內甘蔗消費量巨大,伴隨著國內甘蔗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僅靠國內甘蔗產量并不能滿足國內需要。我國市場龐大,甘蔗種植規模有限,預測未來我國甘蔗仍需大量進口。
我國甘蔗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但集中在南方,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等省區,其中,廣西是我國甘蔗種植面積最大的省,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67%,其次為云南省,占比達15%。
2019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達到 1335 萬畝,全區除桂北的桂林市和桂東的賀州、梧州三個地區幾乎沒有種植甘蔗外(也有甘蔗種植,只是面積較小,忽略不計),其他區域均有甘蔗種植。
其中,崇左甘蔗種植最多,種植面積超過 400萬畝,是廣西乃至全國最大的甘蔗種植、蔗糖生產基地;南寧、來賓、柳州緊隨其后,種植面積分別為 208.5 萬畝、178萬畝、120萬畝,這四大蔗區是廣西最核心的甘蔗產區,產糖量占廣西總產量的七成多,占全國產糖量的四成。
2020年3年,廣西出臺良種補貼政策,對 020年使用脫毒、健康種苗(含自留種)種植糖料蔗(包括翻蔸重種及改擴種蔗)的種植主體,將給予350 元 / 畝的種植補貼。結合區政府補貼,糖企還針對替代作物改種給予額外獎勵,替代耕種新植蔗平均每畝補貼高達1250元。受此政策影響,部分主產區甘蔗種植面積有所增長。
中國甘蔗的播種面積有所增長,使得其產量也得到了提升,2022年中國甘蔗產量達10810.14萬噸,較2021年增加了143.76萬噸,同比增長了1.33%。
中國甘蔗產業發展趨勢
許多國家對甘蔗產業給予政策支持,包括種植補貼、出口退稅、關稅保護等措施,促進甘蔗產業的健康發展。未來,政府將繼續加大對甘蔗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堅持“藏糖于地”,夯實甘蔗規模化大產業的發展根基。實行甘蔗規模化種植是發展蔗糖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條件。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建立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等多種形式,來賓市糖料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從1998年以來種植面積開始突破100萬畝,歷史最高水平2013/2014年榨季種植面積曾達257萬畝。自2002年12月28日建市以來,來賓市糖料蔗種植面積及產糖量均排在廣西第二位,其中種植面積萬畝以上“高糖”“高產”的“雙高”連片基地有22個,食糖產量分別占廣西、全國食糖產量的1/6和1/10以上,建成了全國最大的以糖料蔗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端穩了我國的“糖罐子”,牢牢守住保障國家食糖安全底線。堅持“以鏈興糖”,實現甘蔗產業鏈現代化的轉型升級。為了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來賓市緊緊圍繞“一根甘蔗吃干榨盡”進行建鏈延鏈強鏈補鏈,聚力打造蔗糖全產業鏈,建立了全國最完整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一根甘蔗支撐起一個產業。其循環經濟與綜合利用處于國內行業領先水平,基本實現蔗糖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甘蔗—白糖”“甘蔗—冰糖、焦糖色素、酵母及其抽提物”“甘蔗—濾泥—有機肥”“甘蔗—蔗渣—造紙”“甘蔗—蔗渣—環保餐具”和“甘蔗—蔗葉、蔗梢—有機生物肥”等6大較為完整、科技含量較高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
糖業事關國計民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在中國,來自甘蔗的食糖約占食糖總產量的85%。機械“花”持續不開,勞動力成本高企和比較競爭優勢消失趨勢下,甜蜜的事業必將飽含苦澀,因此機械化是推動甘蔗產業發展的“花朵”。俗話說“有花就有蜜”。然而,鑒于土地資源、技術、設備、組織和管理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國甘蔗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還沒有使該系統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也難以通過農業機械和農藝實踐的結合達到理想的產量。
近年來,糖料蔗“雙高”基地和生產保護區建設的推進、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農田基礎設施和甘蔗生產機械研發的開展,為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尤其是為實現全面機械收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引導并發展了一批種植大戶和專業化服務組織,中國特色的甘蔗機械化模式逐漸明朗,技術路線日益清晰。如果經過綜合評價和合理布局,柳城05-136、云蔗05-51、云蔗08-1609、桂糖42、桂糖44和ROC22等現階段中國甘蔗生產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品種,能夠在機械化生產中大放異彩,那么我國甘蔗生產機械化的進程將大大加快。只要選育出適合機械化作業的甘蔗品種、農藝服從農機作業規范,且農機為甘蔗高產提供裝備技術支撐,同時注重機具作業的土壤結構改善和地力提升,就有望實現高水平全程機械化條件下甘蔗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的協同提升,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隨著可再生能源市場的不斷擴大,甘蔗在生物能源領域的用途將進一步拓展。甘蔗含糖量高,可以轉化為乙醇,作為生物燃料使用。未來,甘蔗在生物能源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甘蔗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甘蔗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甘蔗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未來,欲了解更多關于甘蔗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甘蔗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