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行業龍頭企業: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例如: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
本文重點內容:科研經費投入強度、科研行業發展趨勢
科研行業是探索和發現新知識、新原理、新技術的創新性活動。科研行業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其中基礎研究側重于對自然規律和現象的純粹理解,而應用研究則以解決實際問題和應對需求為目標。科研行業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
科研服務行業產品龐雜,從大類可以分為儀器設備、試劑耗材、配套服務等板塊。科研服務需求多樣化且零散化,各個細分賽道均迎來高速發展,但目前是進口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國內企業仍處于追趕階段。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科研產業鏈供需布局與招商發展策略深度研究報告》分析
中國科研行業市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科研設備、科研軟件、科研服務等方面。由于市場需求的增長,科研企業不斷拓展市場,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研發和創新的政策舉措,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2年經費規模突破1萬億元,2019年突破2萬億元。202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再創新高,突破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是全球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經濟體,較2021年增長了10.1%,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看,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從2012年的1.91%持續提高到2022年的2.54%,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我國2.54%的投入強度已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
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23.5億元,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為6.57%,較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連續4年保持6%以上,極大推動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提升。2020年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規模繼續保持全球第2位。
2023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8萬億元,利潤總額2.6萬億元,歸母凈利潤1.1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2.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1%;研發經費投入1.1萬億元,連續兩年破萬億……在24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企業實現了高質量穩步增長,科技創新力度明顯加大。
“十四五”規劃突出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增長動能地位。構建科技攻關舉國體制、大力提升創新能力的最終目標,是以科技能力帶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預計“十四五”期間,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為主攻方向。
技術不斷創新:科研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不斷進步。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科研行業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更新。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科研的方式和效率。
跨學科合作:隨著科研領域的不斷拓展,單一學科的研究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跨學科的合作成為科研的重要趨勢,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推動科研的創新和發展。
科研國際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也日益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成為常態,推動了科研的國際化發展。
科研與應用結合:科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科研與應用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保持研究的同時,更加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
數據驅動的科研:數據在科研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手段,可以深入探索事物的內在規律,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數據驅動的科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倫理和責任的重視:隨著科研的發展,對倫理和責任的關注也在加強。在研究過程中,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加注重倫理標準的遵守,以及研究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科研行業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科研產業鏈供需布局與招商發展策略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