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量子計算行業將邁入產業化應用的關鍵階段,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占比超30%并持續高速增長。技術路線上,超導與光量子路線并行發展,產業鏈上游硬件(量子芯片、極低溫設備)與中游系統集成成為資本布局核心,下游金融、生物醫藥等領域加速場景驗證。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當前行業處于“技術突破期”向“商業化初期”過渡階段,投融資需聚焦技術成熟度、專利壁壘及生態協同能力,券商盡調應重點關注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產業化落地路徑。
一、市場規模與產業鏈圖譜:技術驅動下的增長邏輯
1. 市場規模:全球競速,中國崛起
全球市場:2023年全球量子計算市場規模約85億美元,預計2025年達220億美元,CAGR超60%。美國占據主導地位(占比45%),但中國憑借政策支持與科研投入,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32%。
中國市場: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70億美元,核心驅動力包括“十四五”專項基金(累計超200億元)、長三角/粵港澳區域產業集群效應,以及金融、密碼破譯等場景需求爆發。
2. 產業鏈圖譜:上游卡脖子,中下游生態整合
量子計算產業鏈分為上游硬件層、中游系統層、下游應用層(見圖表2):
上游:量子芯片(超導/光量子/離子阱路線)、稀釋制冷機、激光器等核心設備仍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不足20%。
中游:整機制造商(如本源量子、國盾量子)與云服務平臺(阿里云、騰訊云)加速整合,形成“硬件+算法+生態”閉環。
下游:金融優化(組合投資、風險建模)、藥物研發(分子模擬)、人工智能(量子機器學習)成為三大落地場景,商業化驗證周期縮短至2-3年。
圖表2:量子計算產業鏈生態圖譜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中國量子計算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顯示分析
二、投融資策略:聚焦技術壁壘與生態協同
1. 投資熱點:硬件突破與算法創新
細分領域:
量子芯片:超導路線(IBM、谷歌)與光量子路線(中國科大、華為)并行,資本傾向技術成熟度較高的超導領域。
量子軟件/算法:糾錯編碼、量子機器學習算法企業估值年增長率超80%,頭部公司(如Zapata)單輪融資額破億美元。
云服務:阿里云、亞馬遜Braket通過“硬件即服務”模式降低使用門檻,2025年云平臺滲透率有望達40%。
空白點:極低溫設備(國產替代)、量子EDA工具、行業專用算法庫。
2. 風險警示:技術不確定性與專利壁壘
技術路線風險:超導路線需攻克糾錯難題,光量子路線受限于光子損耗,技術收斂期預計在2028年后。
專利競爭:中國量子專利數量全球第一(占比35%),但高價值專利(如IBM的“量子體積”指標)仍由歐美主導。
圖表3:2025年量子計算細分領域投資價值評估(中研普華模型)
三、券商技術盡調要點:研發強度與商業化路徑
1. 核心技術盡調
研發投入強度:頭部企業研發費用率需超30%(參考IBM 35%、本源量子40%)。
專利質量:評估專利覆蓋范圍(如糾錯技術、硬件設計)與國際布局(PCT申請占比)。
2. 商業化盡調
客戶驗證:優先選擇已與金融機構(如建行量子加密項目)、藥企(輝瑞分子模擬合作)簽訂訂單的企業。
生態合作:考察與云平臺(AWS、騰訊云)、高校(中科大、清華)的協同能力。
案例:中研普華協助某券商完成對國盾量子的盡調,重點評估其“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在政務場景的落地進度,最終推動其科創板IPO募資25億元。
四、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觀點:戰略布局建議
1. 短期策略(2025-2027)
硬科技優先:投資量子芯片、極低溫設備等上游領域,關注“專精特新”企業(如中微半導體)。
場景試點:聯合券商設立“量子+金融”專項基金,推動投資組合優化、高頻交易等場景驗證。
2. 長期戰略(2028-2030)
生態構建:支持開源量子算法社區(如TensorFlow Quantum),降低行業應用門檻。
政策協同:呼吁國家層面設立“量子計算產業引導基金”,強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
量子計算正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2025年將是技術轉化與資本布局的關鍵窗口期。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建議投資者“硬科技與場景化并重”,券商盡調需穿透技術迷霧,聚焦商業化可行性。未來,量子計算將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如需獲取更多關于量子計算行業的深入分析和投資建議,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量子計算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