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新一輪爆發期,以大模型為核心的技術革新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
根據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Stanford HAI)于2024年4月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2019-2023年全球基礎大模型發布累積數量中,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2023年美國發布了基礎大模型109個,占比達69%,其次是中國和英國。
中國憑借龐大的數據資源、政策支持及互聯網巨頭的持續投入,迅速躋身全球大模型競爭第一梯隊。
政策層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出臺為行業規范發展奠定基礎,而“東數西算”工程與算力網絡建設則為大模型提供了底層支撐。與此同時,百度、騰訊、華為等企業通過自研大模型(如文心一言、混元、盤古)加速技術落地,逐步構建起從算法研發到商業應用的完整生態。
大模型通過訓練海量的數據,能夠學習到豐富的知識表示和模式,從而具備強大的泛化能力。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未見過的數據或任務上也能表現出色,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訓練時所用的數據集或任務。這種泛化能力使得大模型能夠應用于更廣泛的場景和問題。
由于大模型具有大量的參數和復雜的結構,它們能夠捕捉到數據中更細微、更復雜的特征,從而在處理復雜任務時表現出更高的準確性、效率。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大模型能夠生成更加流暢、連貫和符合語境的文本;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大模型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圖像中的物體和場景。
1. 大模型市場規模
IDC數據初步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大模型應用整體市場規模達47.9億元人民幣(此處不包含算力類基礎設施規模),云廠商、大模型初創企業、運營商、傳統解決方案商各占有一席之地。據IDC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大模型平臺市場規模達到17.65億元人民幣。
2. 行業應用分布
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從通用領域向垂直行業滲透。金融、政府、醫療、教育、智能制造成為主要落地領域。例如,百度文心大模型在金融風控、智能客服中表現突出,而阿里的通義千問則在電商推薦、代碼生成等場景中廣泛應用。
3. 競爭格局與區域差異
市場參與者包括互聯網巨頭、初創企業及科研機構。百度、商湯、智譜AI等早期投入者占據主要份額,區域層面,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憑借政策扶持與產業集群優勢,成為大模型備案及落地的核心區域。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30年中國大模型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大模型行業正處于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商用的關鍵階段。一方面,模型參數從千億級向萬億級躍遷,多模態融合、端側部署(如手機、自動駕駛)成為技術突破方向。2023年端側大模型市場規模僅8億元,但預計2024年將激增至21億元,終端智能化需求顯著。另一方面,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加速生態成熟。例如,山西、廣東等地通過政務大模型提升行政效率,而頭部企業通過開源社區、開發者平臺降低技術門檻,吸引中小開發者參與應用創新。然而,芯片禁售、算力成本高企、數據隱私等問題仍制約行業發展,亟需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破局。
1. 核心驅動力
政策持續加碼: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的定位從“戰略重點”升級為“新質生產力核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支持大模型研發。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說,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算力基建提速:全國超30個城市布局智算中心,預計“十四五”期間帶動AI核心產業增長2.9-3.4倍。
場景深度拓展:從文本生成向圖像、視頻、3D內容等多模態延伸,工業質檢、藥物研發等B端場景潛力巨大。
2. 面臨挑戰
技術代際差距:國內大模型性能接近GPT-3,但與GPT-4相比在推理能力、泛化性上仍有差距。
商業化路徑待探索:多數企業依賴政府合作與內部試用,C端付費模式尚未成熟。
產業鏈短板:高端AI芯片依賴進口,數據標注質量參差不齊,制約模型訓練效率。
3. 未來趨勢
行業大模型主導:金融、醫療等領域的專用模型將占據主流,預計2025年行業大模型市場規模達495億元。
端云協同架構:隨著終端算力提升,端側大模型在隱私保護、實時響應上的優勢凸顯,與云端形成互補。
全球化競爭加劇:中美技術博弈背景下,自主可控的算法框架、算力體系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中國大模型行業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共振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市場規模從百億級向千億級躍進,應用場景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端縱深拓展,標志著人工智能進入“大模型+”的新時代。然而,行業仍面臨核心技術“卡脖子”、商業化模式模糊、生態碎片化等挑戰。未來,企業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加強基礎研究,縮小與國際頂尖水平的代差;二是深化跨行業合作,打造“模型即服務”(MaaS)生態;三是探索倫理治理框架,平衡創新與風險。
隨著算力基建完善、行業標準出臺及人才儲備增強,中國有望在全球大模型競爭中從“跟跑者”蛻變為“領跑者”,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想要了解更多大模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大模型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