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產業是指以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為燃料,通過燃燒產生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的行業。該行業具有發電率高、可靠性強、投資低等優勢,長期以來在我國電力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加強和新能源的發展,火電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逐漸向著清潔高效、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火電行業在保障我國電力供應安全的同時,也在努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火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
盡管新能源裝機快速擴張,但火電憑借穩定的基荷電源屬性,仍是我國電力供應的“壓艙石”,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4-2029年火電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0.7億千瓦,同比增長14.1%。其中,火電裝機容量達到14.05億千瓦,占發電裝機總量比重的45.76%,依然是我國最主要的發電形式。2024年預計市場規模將突破2.78萬億元,增速達12%,主要驅動力包括:
電力需求剛性增長: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達6.7%,工業用電與居民用電雙線拉動;
煤炭保供能力提升:2023年電煤供應量同比增長8.2%,庫存可用天數維持20天以上高位;
極端氣候頻發:2024年夏季高溫與冬季寒潮推升調峰需求,火電靈活性價值凸顯。
技術升級與環保壓力
當前火電行業面臨“雙碳”目標倒逼,技術路徑向高效清潔化傾斜:
超超臨界機組普及:2023年百萬千瓦級機組占比提升至17.37%,供電煤耗降至285克/千瓦時;
CCUS技術試點加速:預計2025年煤電CCUS減排量達600萬噸/年,國家能源集團等企業已實現90%碳排放捕獲;
生物質耦合發電:華能德州電廠等示范項目通過摻燒生物質,降低碳排放強度30%以上。
區域產能與政策執行
內蒙古、山東等火電大省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2023年淘汰落后機組超500萬千瓦。同時,多地推行“上大壓小”,如河北省要求1200立方米以下高爐于2023年底前退出,為高效機組騰出空間。
市場集中度與龍頭企業
中國火電行業CR4為58%,CR8達72%,呈現“央企主導、地方補充”格局。五大發電集團(國家能源、華能、大唐、華電、國家電投)裝機占比超60%,其中:
國家能源集團:火電裝機1.78億千瓦,6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60%,全部實現超低排放;
華能國際:燃煤機組大型化領先,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達16臺。
技術路線對比
煤電路線:仍為主流(占比90.16%),但受制于碳排放成本,轉向“煤電+CCUS”或摻燒生物質;
氣電路線:占比9.04%,調峰優勢顯著,但受國際氣價波動影響大(2023年LNG到岸價同比下跌23%);
靈活性改造:2023年山東、內蒙古等地完成機組改造573萬千瓦,最小出力降至30%以下。
國際對標
全球火電裝機亞太占64%,但技術路線差異顯著:
歐洲:天然氣發電主導,2023年氣電占比達52%;
印度:煤電依賴度高(70%),但供電煤耗較中國高15%;
美國:頁巖氣革命推動氣電占比提升至38%,燃煤電廠加速退役。
政策驅動:十五五規劃下的轉型路徑
“十五五”期間,火電政策聚焦三大方向:
嚴控增量:新增項目需滿足供電煤耗≤270克/千瓦時,重點布局西部煤炭基地;
存量優化:2025年前完成2億千瓦機組靈活性改造,調峰補償電價達0.3元/千瓦時;
市場化改革:容量電價全面推行,2024年火電企業30%收入來自容量電費。
技術創新:降碳與儲能協同
碳捕集與封存(CCUS) :預計2040年煤電CCUS減排量達2-5億噸/年,成本有望降至200元/噸以下;
熔鹽儲能調峰:華能德州電廠180兆瓦時熔鹽儲能項目投運,提升調峰能力30兆瓦;
氫能耦合:寧波慈溪建成國內首個氫電耦合微網,綠氫發電成本降至1.5元/千瓦時。
ESG評級倒逼綠色轉型
2023年火電行業ESG評級A級企業增至7家(如華能國際、深圳能源),環境維度權重達48.3%。企業通過“綠電交易+碳抵消”組合,2024年碳配額履約成本降低12%。
國際能源價格影響
2024年動力煤價中樞回落至800-900元/噸,火電企業度電成本下降0.03元,行業凈利潤率回升至5%。但地緣沖突與航運成本波動仍為潛在風險。
(本文核心觀點及數據模型源自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如需獲取完整數據圖表及定制化戰略建議,請點擊查看《2024-2029年火電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