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作為重要研究內容,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成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確定的八大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項目之一,并于2021年9月正式啟動。健康中國行動工作的推進以及中國腦計劃的正式啟動將推動神經科學規劃產業進入快車道。
近年來,,為了完善和發展我國神經系統藥物事業,國務院、政府主管部門出臺一系列振興及規范神經科學行業發展產業政策。在此背景下,行業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將會進一步推動我國快速發展。
中央政府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監管政策涵蓋從研究倫理、審查制度以及科技倫理等多個層面,旨在推動神經科學發展,同時確保其安全性和倫理性。
1、項目申報與審批管理:對于神經科學領域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設立相關專項項目,在申報和審批過程中,會對項目研究內容、方法、預期成果以及倫理風險等進行嚴格審查,確保項目科學性、創新性和合規性。
2、科研機構倫理審查制度:科研機構作為神經科學研究主體,需建立健全內部倫理審查制度,對涉及人體、動物實驗以及敏感數據處理等的研究項目進行前置審查和過程監督,高校、科研院所等設立的倫理委員會,負責評估和監管本單位神經科學研究項目的倫理問題。
3、《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2019 年 7 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神經科學作為新興科技領域,其研究與應用也在該體系的監管范圍內。
4、《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2022 年 3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對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工作作出頂層設計,提出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等科技倫理原則,為神經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監管提供重要指導和依據,明確了神經科學等科技活動應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
各省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臺多項支持神經科學和類腦科學發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在神經科學行業的相關政策涵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各個方面,通過一系列支持措施,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技術創新,還為產業落地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2021-2024年國內神經科學市場規模
圖表:2021-2024年國內神經科學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版醫藥設備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不斷提高,將直接推動神經科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4年國內神經科學市場規模達到602億元,表明我國神經科學越來越受重視。
二、類器官技術
類器官,是指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在體外特異性因子誘導以及3D培養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組織類似物。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個體外的微型器官,其具有和體內器官相似的結構和功能,包括可以自我更新,從而在體外形成的一個類似于人體的微型組織和器官。
類器官技術是當前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它通過模擬天然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為人類生理和病理學提供了革命性的視角。類器官技術預計將在促進對人類生物學的理解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從細胞自組織進化到與合成生物學和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集成,為藥物發現、疾病建模和個性化醫學等領域提供巨大潛力。
近年來,中國作者已經發表3258篇Medline收錄的類器官相關研究的文章,其中,2019年發文131篇,2020年發文274篇,2021年發文396篇,2022年發文590篇,2023年發文832篇,2024年最新發文842篇。表明我國在類器官領域研究正呈百花齊放、奮起直追的態勢。
目前我國類器官技術的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方向涵蓋從基礎科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多個方面,其潛力和應用前景正在不斷被探索和擴展。
三、光學成像技術
近年來國內神經科學光學成像技術取得顯著的進展,涵蓋多種創新方法和應用,不僅推動神經科學研究的深入,也為理解大腦復雜性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出現,國內神經科學光學成像技術有望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