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鉗是一種以記錄通過離子通道的離子電流來反映細胞膜單一的或多個的離子通道分子活動的技術。一整套系統主要包括放大器、電極拉制儀、顯微鏡、顯微操作儀、防震臺、顯示器和數模轉換器等。
膜片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電極拉制儀將玻璃微電極的一端拉制成直徑約1.5-3.0μm的尖端,通過負壓吸引使尖端口與細胞膜形成千兆歐姆級的阻抗封接,尖端口內的細胞膜區域與周圍其他區域形成了電學分隔,然后人工鉗制此片區域細胞膜的電位,即可達到對膜片上離子通道電流的監測與記錄。
膜片鉗在腦科學中的應用,主要為腦片膜片鉗的研究。腦片膜片鉗可以檢測并記錄離體腦片中細胞與細胞間的離子通道活動情況,也就是在一個接近真實生理狀態下的腦環境中的電生理信號,通過對記錄到的這些信號的分析,可以比較快速、直觀地觀察到腦細胞的放電情況。
一、研發經費投入預測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版醫藥設備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中國腦計劃”國家級項目的推進,政府將持續穩定地投入大量資金,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會在神經科學基礎理論、腦機接口、類腦計算等前沿領域加大支持力度,預計2030年神經科學研發經費投入規模達到279億元,有利于神經科學研發成果產出。
圖表:2025-2030年神經科學研發經費投入預測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二、國內神經科學市場現狀分析
近年來國內神經科學領域研發經費投入顯著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支持基礎研究主渠道,在培育源頭創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地方政府支持以及企業積極參與,為我國神經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并推動相關領域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2024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共獲批54個項目,資助總額達到3096.5萬元,較2023年增長23.2%,創歷史新高。2022年,北京大學神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擔59項在研項目,合同金額共計2.28億元,其中包括多個國家或地區級項目。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機構--“專利檢索及分析”查詢“神經科學”結果顯示,神經科學產業專利數據有385條,表明均看好神經科學產業,加大技術研發,構建專利壁壘。
三、國內神經學科發展存在問題
1、資源分布不均衡。神經科學醫療資源在不同地區分布存在明顯差距,東部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神經科學醫院以及病房數量多,設備先進,專業人才較為集中。而中西部地區、偏遠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則相對匱乏,不僅醫院數量少,設備陳舊落后,專業人才更是稀缺,導致當地患者難以獲得及時、有效治療。
2、人才短缺。近年來盡管神經科醫生數量有所增加,但與龐大患者群體和日益增長醫療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缺口。尤其是在基層醫院和偏遠地區,神經科醫生更是供不應求,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等待才能看上病.
神經學科是一門高度復雜、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學科,對人才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要求極高。培養一名合格神經科醫生需要較長時間和大量實踐經驗積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神經科學人才快速增長。
3、科研創新能力不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神經科學基礎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存在差距。在神經發育、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等關鍵領域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對疾病認識還不夠深入,難以從根本上突破現有治療手段局限。
神經學科發展需要與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進行深度交叉融合,但目前我國在跨學科合作還不夠緊密,限制神經學科的創新發展,影響技術突破和應用。
4、倫理和社會認知問題。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涉及大量患者個人信息和大腦數據,因此數據隱私保護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在神經數據隱私保護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數據安全管理措施不夠嚴格,存在患者隱私泄露風險.
神經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面臨著社會歧視和偏見,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影響治療和康復。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因擔心受到歧視而不愿就醫或隱瞞病情,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