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全部黃金品種累計成交量雙邊4.15萬噸(單邊2.08萬噸),同比增長7.09%,成交額雙邊18.57萬億元(單邊9.28萬億元),同比增長22.31%;上海期貨交易所全部黃金品種累計成交量雙邊12.42萬噸(單邊6.21萬噸),同比增長43.90%,成交額雙邊47.76萬億元(單邊23.88萬億元),同比增長55.43%。2023年,國內黃金ETF持倉規模呈穩步增長的趨勢,截至年底,國內黃金ETF持有量約61.47噸,與去年同期相比規模增長10.04噸,同比增長19.53%。
2023年,國際黃金價格在高位波動。12月底,倫敦現貨黃金年終價格為2062.40美元/盎司,較2023年初開盤價1835.05美元/盎司上漲12.39%,年度均價1940.54美元/盎司,較上一年1800.09美元/盎司上漲7.80%。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黃金12月底收盤價479.59元/克,較2023年初開盤價上漲16.69%,全年加權平均價格為449.05元/克,較上一年上漲14.97%。
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全年累計增持黃金224.88噸,截至2023年底,我國黃金儲備為2235.41噸。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已連續十四個月增持黃金。
圖表:2021-2023年國內原料黃金產量
數據來源:中國黃金協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黃金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國內原料黃金產量為375.155噸,同比增長0.84%,其中,黃金礦產金完成297.258噸,有色副產金完成77.897噸。另外,2023年進口原料產金144.134噸,同比增長14.59%,總計全國共生產黃金519.289噸,同比增長4.31%。
一、國內黃金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安全與生態發展對礦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土地、植被、山體破壞及次生的地面沉降、山體開裂等地質災害治理力度有待加強;土地占用、水體污染、揚塵等環境問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環保教育體系,提升安全環保生產的水平。
2.生產成本增加。隨著礦山開采深度的加大、本質安全水平的提升、智能化裝備的應用、礦石品位的下降,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原因,黃金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3.科研人員匱乏。黃金企業專業化的高端人才出現斷檔,年輕的藍領技術工人招工困難,國際化人才稀缺等人才問題制約黃金生產新工藝技術研發應用及“走出去”發展的步伐。
二、我國黃金市場面臨諸多困擾
黃金交易市場在交易品種、國際參與度、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服務方面需進一步探索和提高。需持續提升在開放環境下的風險預研預判、監管能力,衍生品市場避險工具需進一步豐富,力爭為各類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專業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黃金市場體量和國際影響力有待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話語權有待加強。
三、中國黃金市場健康發展的對策
1、推進強強聯合。進一步優化產業區域化布局,打破地域界限,發展跨區域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大型黃金企業集團的帶動作用,培育跨地區、跨所有制、經營規模大、產品多樣化、抗風險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黃金企業集團。
2、提升核心競爭力。引導大企業集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向高附加值、集約化的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升級。延長黃金產業鏈條,挖掘盈利增長點,提高企業運營安全性,減少金價波動帶來的運營風險。以省內企業為依托,通過委派學習,現場教學,信息互通互聯等措施,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間的國際交流合作,活躍科學思維,共同培養礦業科技隊伍,聯合攻關礦業難題,開發環境友好型工藝技術,共享礦業前沿技術,打造業內領先的礦業“人才培育庫”、“技術成果池”和“國際礦業交流中心”,形成“技術研發、協同創新、工程示范、推廣應用”的系統鏈條式科研創新模式,努力打造并形成黃金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聘任一批行業頂級科學家,有效整合科研資源。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優化配置優勢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
3、突出項目帶動。依托骨干企業,通過合作、共建、品牌輸出等方式,以項目招項目、謀合作、促發展。通過項目建設,輻射帶動中小企業做優做精,強化配套能力,形成分工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強化全產業鏈招商,推動招商引資向“找商選資”轉變,加快引進一批黃金產業重大項目落地,培育產業發展新動力。
四、中國黃金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堅持市場化運作,打造專業化產業投資集團,引導各類投資機構加大對黃金產業投資。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通過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統籌安排項目用地、能耗指標。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放大作用,健全政銀企合作機制,積極搞好項目推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黃金產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力度。大力扶持黃金金融服務,通過政策引導有序推動我省黃金行業企業的銀行授信平衡,給予新材料研發項目、尾礦綜合利用項目、高新技術企業更多的政策傾斜。調整產業結構,統籌規劃行業分工,倡導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著重打造優勢品牌組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