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并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
所謂游學即是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過程。學生在游學期間(一般1-4周)到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游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游的結合。
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國治學精神是現代的游學始源。“游學”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行學習和游玩,既不是單純的旅游也不是簡單的學,在學習之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人生,在體驗當中學習。游學的本質是文化的融合,游學是協助學員開闊視野,培養國際觀和樹立堅韌的世界觀的一種絕佳方式。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游學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
從教育改革大趨勢看,當前,教育“雙減”背景下,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游學讓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觸社會,在行走中收獲有趣的知識和體驗,通過實踐體驗達到“知行合一”。這種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廣泛認可。
數據顯示,2019年研學旅行人數增至480萬人次,2021年達到494萬人次,2022年突破6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在市場的另一端,研學旅行的經營主體也在迅速發展。一些經營者把重心調整為本地游,紛紛將研學旅行作為搶占本地游市場的切入點。
相關政策紅利也在持續釋放。從國家層面看,更多部門關注并支持研學旅行,更高層次的政策不斷出臺,在研學旅行的時間、空間和資源等方面都有更多支持,總體上看前瞻性和指導性更強。從省級層面看,研學旅行、勞動實踐等成為各地文旅、教育等領域推進“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職能部門在基地營地評定、研學課程建設等方面的融合、聯動、協同正在加強。
中小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力軍”,研學旅行的消費群體正在擴展。研學旅行同時具有教育和旅游屬性,它的適用范圍不僅僅是中小學生,事實上,它正在走向包括學齡前、大學生,甚至老年人在內的群體。
游學通常涉及參與者去到國內或國際的目的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如參觀歷史古跡、學習外語、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等。根據不同的標準游學可以分為學術游學、文化游學、專業游學、語言游學等類型,不同類型的游學提供了各種機會,使參與者能夠在實際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同時拓寬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和社會的理解。
“雙減”政策下,研學旅行市場可能由學校主導向家庭主導轉變。目前市場上的研學產品按照活動形式主要分為游學類研學和營地類研學。游學類研學旅行以參觀、學習和交流為目的,以“游”為核心,注重體驗;營地類研學旅行包括各類人文藝術、科技文化以及軍事體育等主題式營地教育產品。
家庭親子對研學旅行產品的要求更高,兼有休閑度假和研學雙重需求。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便捷化、個性化、品質化和安全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些新需求特征都將影響未來的研學旅行市場。
雙減”政策下,培訓機構進入研學旅行市場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行業競爭加劇。從業務相關性看,教育培訓機構由課程培訓轉型研學業務的難度較低,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有資本、有師資、有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培機構涌入研學賽道,加劇行業競爭。
目前,學校是國際游學企業獲客的主要來源,占比高達42%,其次為游學機構/培訓機構和留學中介,占比分別為29%和12%,未來隨著目標家庭增多、游學需求加大,以及產品價格逐漸降低,國際游學將從少數家庭消費的產品逐漸成為更常規、普及的產品,考慮到游學用戶群體的數量、結構、消費能力、消費意愿等,現階段中國國際游學潛在學生用戶群體或達600萬量級以上。
游學行業主體眾多、競爭激烈,獲客渠道的搭建和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利潤。對于大型游學機構而言,渠道端具備優勢,能夠進一步攤薄獲客成本,不少大型游學機構積極與留學機構、學校對接,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說服家長為此買單,盈利空間較大,擁有特定的獲客渠道的企業在游學行業內優勢明顯。
游學不僅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還能培養他們的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繁榮,居民收入逐漸增加,教育和旅游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意識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接觸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俗,因此選擇游學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國游學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未來游學項目將更加多元化,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游學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