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銀理財、浦銀理財、興銀理財、蘇銀理財、杭銀理財、寧銀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2023年成績單。整體來看,去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力度增大,管理規模保持平穩。不過,也有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規模實現逆勢增長。在代銷規模上,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拓展行外渠道。
具體來看,浦銀理財2023年共發行新產品1169只,截至年末存續產品數量超過1900只,管理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含委托管理);杭銀理財全年新發產品943只,合計募集規模超7000億元;蘇銀理財全年募集規模超10000億元,2023年末其管理規模超5200億元;寧銀理財全年發行產品超700只,理財產品銷量超8000億元,截至2023年末其管理規模超過4000億元。興銀理財產品規模守穩2.2萬億元大關,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規模占比接近99%,規模新增超千億元。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23年末,全市場理財產品最新存續規模為263,666.41億元,銀行理財子公司整體規模為224,961.43億元,占全市場規模的85.32%。
相對于股份行迅猛的增勢,國有行理財公司的恢復則顯得相對緩慢。截至2023年末,除交銀理財外,其余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存續規模較去年初仍然差距約460億至4000億元,合計降幅仍有將近9000億元。
理財公司的行業規模排名一直較為受關注。2023年全年,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兩家公司的規模牢牢占據“2萬億俱樂部”的席位,穩居行業頭部;而信銀理財和工銀理財分別位列第三、第四,規模均超1.6萬億元。
銀行理財產品行業發展趨勢及上中下游產業鏈分析2024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銀行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并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
銀行理財產品行業產業鏈
銀行理財產品行業的上游主要是資金提供方,包括個人和企業客戶等。中游則是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機構,包括全國性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等。下游則是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他們通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實現自己的財富管理和投資收益。
在上游,銀行通過吸收個人和企業客戶的存款和理財資金,獲取資金來源。這些資金被用于投資各種資產,如債券、股票、房地產等,以獲取收益。
在中游,銀行是主要的理財產品設計者和銷售機構。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設計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并通過自己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此外,一些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也會銷售銀行理財產品。
在下游,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投資。他們可以通過銀行的柜臺、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途徑購買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行業憑借其規模增長迅速、贏利模式清晰、產品類型豐富、拓展空間廣闊、合作模式簡潔等獨特優勢,在中間業務中占據了特殊地位,日漸被銀行所重視。無論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都努力抓住機遇,適時推出各類理財產品,進而推動了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為金融工具持續創新注入了新活力。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
低波穩健產品仍是主流:在經歷了一系列市場波動和風險事件后,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和穩健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低波穩健的產品成為了市場主流,這類產品主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風險較低,收益穩定。
混合類產品將迎來階段性機會: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步放寬和金融市場的變化,混合類產品將迎來階段性機會。這類產品將固定收益類和股票類產品進行混合投資,風險和收益介于兩者之間,能夠滿足投資者對于中等風險和收益的需求。
理財產品費率競爭加劇: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理財產品的費率競爭也日益激烈。銀行需要通過降低費率、提供優惠等手段來吸引客戶,這也將促進整個行業的競爭加劇。
智能化和個性化服務成為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智能化和個性化服務成為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趨勢。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銀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理財方案。同時,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也將提高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
國際化趨勢明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銀行理財產品的國際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國內銀行將更多地參與到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中,推出更多與國際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同時,國內客戶也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國際市場的投資中,實現資產的全球配置。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產品行業的發展前景是積極的,但也需要注意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和產品創新。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