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雙輪驅動下,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自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以來,國家通過財政補貼、購置稅減免等政策培育市場,2020年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并逐步向技術門檻更高的車型傾斜,推動產業鏈成熟。至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600萬輛,滲透率超過30%,形成以自主品牌為主導、合資品牌加速轉型的競爭格局。
然而,伴隨市場規模擴大,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2023年的高位回落至7.42萬~7.59萬元/噸,疊加規模化生產效應,車企成本壓力緩解;同時,市場競爭白熱化,價格戰從2024年下半年持續升級,2025年前兩月新能源車平均降價達3萬元,超八成經銷商面臨價格倒掛壓力,行業進入“以價換量”與“技術突圍”并行的新階段。
新能源車平均降3萬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最近公布的一份統計顯示,今年1~2月,總體乘用車市場新車的降價幅度平均達到3萬元,有超過20款新能源車型開啟“狂暴式降價”。其中,純電動新上市車型平均降價3.9萬元,降幅17%。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車用燃料(如電能、氫能)或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結合先進動力控制與驅動技術形成的汽車,核心特征包括低排放、高能效及智能化,涵蓋純電動(BEV)、插電混動(PHEV)、燃料電池(FCEV)等類型。其本質是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交通領域的能源替代與環保升級,推動全球碳中和目標達成。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推動綠色經濟、重塑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核心領域。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關乎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更是產業升級、技術迭代和消費模式變革的重要載體。
1. 價格戰背后的結構性因素
新能源車降價潮的核心驅動力在于成本下降與技術迭代。動力電池作為整車成本的核心(占比約40%),受益于碳酸鋰價格下行及供應鏈效率提升,2024年電池成本較2023年下降約65%,為車企讓利提供空間。例如,比亞迪秦L DM-i通過規模效應將置換補貼提高至2.5萬元;吉利翼真L380則通過整合銀河品牌供應鏈實現8萬元直降。此外,智能化配置的普及進一步攤薄邊際成本,如奇瑞全系搭載獵鷹智駕系統,小鵬G6/G9“加量減價”策略均體現了技術降維競爭邏輯。
2. 市場分化與競爭格局重塑
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中陷入被動,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45.6%萎縮至2024年的27.5%,迫使大眾ID系列、廣汽本田e:NP2等車型降價4萬~6萬元以維持存在感。反觀自主品牌,憑借先發優勢與垂直整合能力,持續擠壓中高端市場:長安馬自達EZ-6以9.98萬元起售價顛覆B級車價格體系;蔚來、理想則通過換電與增程式技術鞏固高端定位。與此同時,插混車型憑借“油電同價”策略異軍突起,2025年前兩月促銷力度較純電車型高出3.6個百分點,成為增量主力。
3. 產業鏈與經銷體系承壓
價格戰雖刺激銷量增長,但加劇行業盈利困境。2024年經銷商新車銷售毛利貢獻率為-17.7%,84.4%的經銷商面臨價格倒掛,60.4%的倒掛幅度超15%,流動性風險向中端品牌蔓延。車企為緩解渠道壓力,探索直營與代理制融合模式,但短期內仍需依賴金融方案(如特斯拉5年0息貸款)與增值服務維系終端。政策層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整治“內卷式價格戰”,強調通過標準升級與行業自律引導良性競爭,預示粗放降價策略將逐步讓位于價值競爭。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降價潮既是行業成熟期的必然陣痛,也揭示了更深層的產業邏輯轉變。一方面,技術紅利釋放與供應鏈優化使“普惠型電動化”成為可能,10萬元以下車型占比回升至4%,推動市場下沉;另一方面,智能化與能源革命催生新增長極,車網互動、高階智駕(如比亞迪將智駕門檻拉低至7萬元)重塑產品定義。在此背景下,單純價格競爭難以為繼,企業需在成本控制、技術儲備與生態協同間尋找平衡。例如,吉利通過銀河品牌整合實現研發與采購協同降本,寧德時代推出鈉離子電池突破資源瓶頸,均指向全產業鏈效率提升。未來,行業競爭將從單一產品較量升級為“產品+服務+生態”的綜合角逐。
1. 技術驅動下的差異化競爭
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城市NOA等技術的商業化將重構市場格局。頭部企業憑借研發投入優勢搶占高地:寧德時代預計2027年量產固態電池;小鵬、華為已在無圖智駕領域建立壁壘。而二線品牌則聚焦細分市場,如五菱宏光MINI EV依托極致成本控制深耕微型車市場,理想汽車通過增程式技術解決續航焦慮。
2. 全球化與本土化雙重布局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2024年突破120萬輛,但歐美碳關稅、本地化生產要求加劇出海挑戰。比亞迪、蔚來通過海外建廠(如比亞迪匈牙利基地)規避貿易壁壘;奇瑞、長城則借力混動技術開拓東南亞、拉美市場。與此同時,國內“以舊換新”政策與換電網絡完善將持續激活存量市場。
3. 產業協同與可持續發展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系統深度融合。車企加速布局光儲充一體化,蔚來換電站接入光伏發電,比亞迪推進車輛到電網(V2G)技術;政策端,新能源公交補貼、充電基礎設施專項債等舉措助推全產業鏈綠色轉型。此外,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產業鏈成熟,將緩解資源約束問題。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跨越。短期價格戰雖加劇陣痛,但長期看,電池成本下行、技術迭代與政策規范將推動行業走向健康競爭。自主品牌憑借先發優勢與創新能力,有望在全球市場復制家電、手機產業的崛起路徑;合資品牌則需加速本土化研發與電動化投入以避免邊緣化。
未來,行業集中度提升不可避免,“頭部企業主導+細分市場專精”的格局將逐步形成。在此過程中,企業需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戰略:通過供應鏈垂直整合降本,依托智能化與服務生態增值,同時響應ESG要求構建可持續競爭力。對中國而言,新能源汽車不僅是產業升級的抓手,更是實現能源安全與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支柱,其發展進程將深刻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秩序與經濟格局。
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