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縣域經濟正加速向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基礎設施體系的進一步構建將提高縣域經濟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行政區劃型經濟,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接口橋梁,是典型的區域經濟、特色經濟、個性經濟、差異經濟。縣域是我國資源稟賦最豐富的區域,占據國土總面積的93%,布局我國84%的世界自然遺產、77%的國家風景名勝區、68%的國家森林公園、70%的人口和45%的地區生產總值。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重要推動,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相對較低,但其發展態勢良好,具有后發優勢。近年來,縣域經濟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并在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以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國1865個縣、市、旗貢獻了全國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產業增加值,46%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帶動和保障作用。2022年全國縣域GDP為46.21萬億,占全國GDP的38.2%。此外,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以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均占全國總數的較大比例,顯示出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GDP千億元以上的縣域有59個,超過400億元有312個,200億元以上的有761個,100億元以上的有1298個。其中頭部縣市如昆山和江陰的GDP在5000億上下,超過中西部絕大部分普通地級市經濟體量。這些千億縣和百強縣在引領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縣域經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不同縣域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發展基礎和功能定位,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縣域現代化之路。如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制造業現代化為先導的晉江模式,以大力發展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為特點的溫州模式等。以往專屬于一二線城市的商圈業態和消費場景日益在縣域頻現。例如,縣域市場咖啡消費增速已超一線城市,人均消費金額增速比一線城市高出26%。同時,商業綜合體、連鎖餐飲、快時尚品牌等也在縣域地區不斷涌現。全國超過一半的人口常住縣域地區,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這為縣域消費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縣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南北失衡、東西部差異。東部地區省份的縣域經濟實力較強,而中西部省份的縣域經濟則相對較弱。此外,部分縣市持續高速發展,而部分縣市GDP長期難以跨過100億門檻。稅收收入低迷、土地出讓金銳減以及剛性支出壓力增多等問題導致縣域財政收入增長乏力。這直接影響了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民間投資信心不足和公眾消費需求走弱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面對國內外需求的普遍疲軟,難以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傾向于減少投資甚至不進行投資。同時,居民收入減少和對未來收入預期降低導致消費需求持續走弱。
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市場拓展與融合以及數字化轉型的推進,縣域經濟的經濟總量將持續增長。預計未來縣域經濟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縣域經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產學研協同合作等方式,縣域經濟將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未來縣域經濟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方式,縣域經濟將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呈現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市場拓展與融合、數字化轉型、人才引進與培養以及政策支持與公共服務等特點。同時,縣域經濟前景廣闊,將保持持續增長、競爭力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加速以及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等發展趨勢。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縣域經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