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診斷已經成為人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類健康與構建和諧社會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的血液、體液、組織等樣本進行檢測和分析,以獲取疾病的診斷、預后、療效等信息的一系列醫學檢測手段。這些檢測可以通過多種實驗室技術來實現,包括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診斷、尿液診斷、細胞學診斷等。
體外診斷是醫學檢驗的強大工具,其提供的全方位(生化信息、免疫信息、基因信息等)、多層次(定性、半定量、定量等)的檢驗信息成為臨床診斷信息的重要來源。體外診斷能夠便捷、低成本、低傷害的為醫護人員提供精確、早期的臨床診斷信息,為疾病發現、治療、監測提供有效依據,并能大大節省醫療費用,已成為醫療決策的重要依據。
體外診斷行業與檢驗醫學構成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體外診斷行業是檢驗醫學的“工具”和“兵器”,同時檢驗醫學是體外診斷行業的“用戶”和“市場”,兩者的共同目的是實施體外診斷。臨床診斷信息的80%左右來自體外診斷,而其費用占醫療費用不到20%。
我國體外診斷(IVD)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43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1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58%。初步估算,2023年中國體外診斷用醫療器械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1185億元,五年復合增速約14.43%。預計未來幾年,隨著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市場戰略調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將逐步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預計2029年中國IVD(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將超過1900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8.26%。
國內體外診斷供給類型主要包括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學診斷和POCT等。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行業大部分領域的國產率超過50%。其中分子診斷的國產替代進程最快,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生化檢測的國產化率也超過60%。整體來看,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的國產替代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預測報告》顯示:
2019-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產品獲批數量保持在300個/年以上。其中,2022年我國體外診斷獲批產品數量回升至461個,同比增長37.6%;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產品獲批數量為432個,同比下降6.3%。從獲批產品來源看,20202023年國產三類診斷產品占比在70%以上平穩波動,2023年為73.61%,較2020年的72.77%小幅上漲。
外資企業羅氏、雅培、丹納赫和西門子等國外公司在中國市場占據了較大的份額,這些企業憑借其成熟的技術和品牌優勢,對國內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國內企業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包括達安基因、邁瑞醫療、迪安診斷、明德生物、東方生物、科華生物、圣湘生物等。國內體外診斷行業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山東、北京等區域,上述區域的產業鏈配套較為完善。
免疫診斷市場規模最大,2023年達503億元,約占體外診斷總體的42%。免疫診斷技術以其高效、準確的特點,能夠快速識別人體內的抗體和抗原,廣泛應用于傳染病、慢性病的篩查和診斷,極大地推動了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分子診斷是國產替代進程最快的細分領域,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生化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學診斷和POCT等也是體外診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各自具有不同的市場特點和發展前景。
技術創新是推動體外診斷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未來,體外診斷企業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聚焦于高精度、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檢測技術以及自動化、智能化、遠程化的檢測設備研發。通過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體外診斷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優化診斷流程、提高診斷準確性、降低診斷成本。
隨著國內居民健康素養的逐步提升,重病、大病早診早篩以及精準醫療需求逐步釋放,人們對于疾病的風險預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體外診斷行業面臨巨大的成長機會。
綜上所述,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產化率逐步提升,但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未來,隨著技術創新和跨界融合的加速推進,以及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體外診斷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