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理財行業近年來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互聯網理財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的個人或家庭理財活動,包括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基金、股票等。互聯網理財具有方便快捷、門檻低、個性化等特點,使得個人或家庭可以更加靈活地管理自己的資產,實現資產增值最大化。
互聯網理財產品種類繁多,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主要包括:貨幣基金: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產品,因其低門檻、高流動性而受到廣泛歡迎。定期理財:提供固定期限的投資選擇,收益率相對較高,適合有一定閑置資金且能接受一定期限鎖定的投資者。保險理財:結合保險保障功能與投資收益的產品,滿足了用戶多樣化需求。股票、債券等證券類投資: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股市、債市的投資活動。智能投顧:利用大數據和算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降低投資門檻。此外,還有國債逆回購、私募基金、P2P網貸等多種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各具特色,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儲蓄的優良傳統存在。對理財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儲蓄。而人們傳統的思想中,資金流入較大行業是傳統金融行業的券商、銀行、保險等機構,這些機構只能滿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而互聯網投資理財投資門檻低、效率高可以為用戶節省時間、省去許多繁瑣的手續,回報率也相對較高的優勢日益凸顯,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進一步強化了理財服務的線上化趨勢。疫情期間,線下網點被迫關閉,難以直接接觸到用戶,使得傳統理財業務在產品銷售、貸后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影響。而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無接觸性、便利性等優勢特點凸顯。
隨著互聯網持續滲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線上理財廣受投資者的青睞。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持續攀升,從2015年的2.4億人快速增長至2022年的6.7億人,增長了近1.8倍。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到27.7萬億元,同比下降5%,是2018年以來首次下降。銀行理財規模占中國資管市場的21%,較2021年下降1%。
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同比減少13.07%,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超2萬億元,較2022年9月末30萬億元規模的峰值下滑超4萬億元。同時公募基金規模卻在上半年達到了27.69萬億元,超過了銀行理財規模。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理財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持續增長,反映了現代人對便捷、高效理財方式的追求。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25-40歲年齡段,這一群體對新技術和新事物接受度高,且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理財需求。性別比例男性用戶略高于女性用戶,但差距不大,表明互聯網理財已成為男女共同關注的領域。
互聯網理財行業的競爭格局日益激烈,市場參與者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主要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憑借深厚的金融底蘊和龐大的客戶資源,在互聯網理財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機構加速數字化轉型,通過線上化、智能化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互聯網巨頭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構建了覆蓋支付、理財、借貸等全金融鏈條的生態圈。這些巨頭利用其技術優勢,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創業型金融科技公司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這些公司通常通過創新和專業化服務吸引投資者。
互聯網技術、移動支付技術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為互聯網理財提供了便捷、高效、個性化的服務體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財富不斷積累,理財需求日益旺盛。政府出臺多項政策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理財平臺將提供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服務。例如,通過智能投顧系統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和資產配置方案;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實時的市場信息和風險提示等。這將有助于提升投資者的投資效率和收益水平。
綜上所述,互聯網理財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將呈現用戶規模持續增長、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監管政策趨于完善以及國際化發展等特點。同時,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競爭格局更加激烈,投資者教育更加重要,智能化和個性化服務成為趨勢。這些趨勢將為互聯網理財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理財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