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沿海11個省(區、市)創造了55%的國內生產總值,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27%。海水綜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是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舉措。
海水淡化是指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工藝過程。這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能夠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海水淡化技術已經開發了二十多種,其中蒸餾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等都達到了工業規模化生產的水平,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
盡管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在全球排名第六,然而人均水資源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這意味著全國范圍內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通過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從海洋中提取淡水,已成為解決沿海地區水資源供需失衡、確保供水安全的有效策略。得益于國家多項規劃的有力推動,近年來,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實現了顯著且迅速的發展。
《2023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6個,工程規模為每日2522956噸,比2022年每日增加165908噸。目前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其中,浙江(801473噸/日)、山東(713209噸/日)、河北(390700噸/日)和天津(306000噸/日)4省(市)海水淡化規模占全國87.65%。
從地區分布與用途看,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主要用于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工業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島地區和天津、青島2個沿海城市。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報告》顯示:
作為全球少數掌握海水淡化技術的國家,我國已具備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發展的技術與產業支撐,在關鍵技術領域,我國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此前印發的《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從強化技術研發、完善產業鏈條、提升服務能力等多方面提出14條舉措,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行動計劃》提出,要完善產業鏈條,做好海水淡化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工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瞄準產業鏈高端環節,突破關鍵核心裝備制造瓶頸,逐步解決關鍵裝備受制于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未來,海水淡化技術將更加注重高效、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發展。膜技術的革新、能源利用的優化、集成系統與智能化管理等將成為技術創新的重點方向。例如,通過開發更高效、耐久且低成本的反滲透膜,提高淡化效率;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與海水淡化系統的結合,降低能源消耗;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淡化過程的精準控制和優化。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本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咨詢公司領銜撰寫,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行業研究網、全國及海外多種相關報刊雜志以及專業研究機構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