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加力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續實施好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補充通知》,提出要持續實施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加力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加快農機結構調整。
《補充通知》明確,報廢20馬力以下拖拉機,單臺最高報廢補貼額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報廢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播種機并新購置同種類機具,按不超過50%提高報廢補貼標準;報廢并更新購置采棉機,單臺最高報廢補貼額由3萬元提高到6萬元。
農業機械是指用于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農用運輸和農田基本建設等活動的機械及設備。海外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起步時間較早,主要通過政策補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將達到11億千瓦左右。實際上,國家也一直在鼓勵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從2004年國家開始發布700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至今,歷經了20多年的發展,2022年國家拿出了220個億的資金來鼓勵來支持農業機械的現代化。
在專家看來,在中國市場農機發展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構,14億人口,全球最多,多種作物產量居世界前列,城鎮老齡化以及土地流轉;二是環境,可持續性,氣候變化以及污染等因素;三是戰略,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四是技術上更新,數字智能化、定位系統以及車聯網需求實現。
另外,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研發力度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一些地區依然存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率低、農業機械化科研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亟待解決。
2022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75%左右,我國農業機械化率與發達國家普遍90%左右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世界農機產品貿易格局基本穩定,突出特征依然為主要農機產品出口集中度較高、重點出口國家為德美等發達國家,進口集中度較低、進口國分布較為分散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產業支持政策重點方向為促進精準農業發展,發展中國家支持重點為加速農業機械化發展,部分新興國家產業發展步伐逐步加快。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農業機械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為農機產業提供了完備的基礎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機的國內需求仍處于快速增長期。我國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新的突破,必須以產品升級、補齊短板提高核心競爭力為主要方向,必須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工藝水平、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為行業發展注人新的能量,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零散、不平整,加之標準化生產還未普及,一些大型機械不適用于某些農業生產環節。因此,要根據實際需求,研發真正適用于特色產業及傳統產業發展環節的小農機具,加快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進程。
小型農機具行業涵蓋了多種產品,如旋耕機、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廣泛應用于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中。隨著全球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對小型農機具的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小型農機具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0-2022年,中國小型農機具行業平均毛利潤率和平均凈利潤率呈現出波動增長態勢,截至2022年底,中國小型農機具行業平均毛利潤率和平均凈利潤率分別達17.82%和10.49%。
想要了解更多農業機械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農業機械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報告在總結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