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供應鏈金融行業正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供應鏈金融的支付周期得以優化,全流程數字化水平提升,透明度和連通性顯著增強。例如,聯易融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金融科技企業,通過提供云原生解決方案,為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創造了增量價值。
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一個專業領域(銀行層面),也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一種融資渠道(企業層面)。指銀行向客戶(核心企業)提供融資和其他結算、理財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及時收達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銷商提供預付款代付及存貨融資服務。
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主要包括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以及預付款項融資。其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由于具有真實具體的貿易場景依托,風險系數相對較低,因此在供應鏈金融余額規模中的貢獻率最高,達到60%。這種模式通過應收賬款的轉讓或質押,為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目前國內供應鏈金融融資發展階段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時期是貿易融資,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受WTO影響,貿易融資從國際貿易中單獨出來。貿易融資另一面是信用證,現在國內供應鏈金融多用信用證來作為結算手段,商業銀行作為二者之間的一個中介。第二時期是自償性貿易融資在貿易過程中,一些企業用貨物或者應收賬款回收款來歸還之前貸款,結構上是一個鏈條,這樣可以降低風險,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中小企業在銀行開立的賬戶來控制企業資金流,此種模式要求參與者信用水平高。第三時期是“1+N”模式,核心企業“1”供應鏈運用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對“1”和“N”企業提供結構化金融服務。第四時期是互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結合,利用互聯網在網上進行中小企業信貸服務。
供應鏈金融行業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規模已達36.9萬億元,且過去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16.8%,顯著高于中國企業貸款規模增速和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增速。預計未來幾年,該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有預測指出,到2027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0.3%。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供應鏈金融行業市場競爭激烈,但同時也存在眾多發展機遇。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依托其資金優勢和風控能力,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同時,金融科技企業的崛起也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為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
供應鏈金融行業受到國家層面的多項政策鼓勵和支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以推動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優化融資結構,促進資金服務實體經濟。例如,《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等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支持供應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開展訂單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業務。
在政策加持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的大勢下,供應鏈金融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其中,希望分得一杯羹甚至掌握“切分蛋糕”的大權。金融科技的發展,為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重構優化注入了“活水”,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運用和突破,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中各主體之間的相對關系有望被重新勾勒。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供應鏈金融將更加依賴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將進一步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增強風險防控能力。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將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實現供應鏈信息的實時共享和透明化,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和服務普惠化的推進,更多中小企業將受益于供應鏈金融服務,推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創新將繼續引領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推動供應鏈金融向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供應鏈金融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向好,前景廣闊。在數字化轉型、服務普惠化、生態化建設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將取得顯著進展,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