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行業中,焦煤、煤制油以及煤制天然氣的下游為能源燃料行業;合成氨的下游為化肥、農業;聚烯烴下游對接汽車、家電、包裝和建材等行業。煤化工行業的產品作為各種工業的基礎原料和能源燃料,其需求來自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2028年中國煤化工產品需求規模的達到34169億元。
“當前,我國煉油產能利用率不到80%,減少石油化工產品比例、增加煤化工產品生產,不僅有助于緩解石油資源緊缺的問題,而且能夠降低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中信期貨研究所化工組高級研究員張紫南表示,通過發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烴等產品,可以實現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轉化,這符合“雙碳”政策的要求。
據測算,煉化企業生產化工產品會增加自身的碳排放,但可為全社會降低碳排放作出貢獻:汽煤柴潤油品總收率每減少1個百分點、化工用輕質油氣比例每調高1個百分點,就會增加0.5%~0.9%的碳排放,但化工產品能夠固碳1.2%~1.5%,總體碳排放仍是下降的。
近年來,我國煤化工行業快速發展,傳統煤化工產品生產規模世界領先,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順利推進,目前技術處于世界前列。
煤化工產業鏈較長,產品豐富,焦化產業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焦化行業上游為煤炭行業,下游主要是鋼鐵行業。中國焦化行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由于行業總體存在一定產能過剩現象,焦炭價格主要取決于下游需求。
焦炭產量和生鐵產量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且焦炭產量主要由生鐵產量拉動。受下游鋼鐵需求影響,焦炭產品價格也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2012 年 2 月以來,隨著宏觀經濟下行風險增大,鋼鐵行業庫存增大并被迫壓縮產能,焦炭價格也出現持續下降。
目前,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8年中國煤化工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研究顯示:
我國焦炭行業總體產能過剩,近年來國家制定相關政策調控產能,同時山西省內進行焦炭行業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行業集中度從中國焦化行業的運行狀況來看,近年來產能過剩現象比較嚴重。據統計,2013 年全國焦炭產能約為 6.2 億噸/年,而產量為 4.76 億噸,產能過剩超過 1.44 億噸,產能利用率約為 77%左右,全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明顯。造成產能過剩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 2003 年以來焦炭價格上漲導致大量資金投入技術門檻較低的焦化行業;另一方面是由于煤炭企業及鋼鐵企業延伸產業鏈進入焦化行業。2013 年山西省焦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9.05%,但開工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能過剩現象尤為嚴重。
近日,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政策文件,《行動方案》也對石化行業進行了相關部署,如“嚴格石化化工產業政策要求”“加快石化化工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石化化工工藝流程再造”等。石化行業各板塊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石化行業綠色發展有著怎樣的路徑?期貨日報記者采訪多位市場人士,以期進行全方位解讀。
未來隨著現代煤化工行業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將越來越廣泛,煤化工行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煤化工行業作為煤炭行業的下游產業,依托中國豐富的煤炭資源,煤化工企業將會實行企業大型化、產業集群化、市場集約化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發展方式,在戰略管理、規劃發展、技術創新、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進行實質性整合。
但短期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淘汰低端產能,發展精細化工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內原有大型骨干企業將在行業整合中獲益,技術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將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占據優勢。
“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石化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據余雪介紹,比如新型高效環保材料、清潔生產工藝等,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排放,同時推動了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部分傳統產業進行了結構調整,加大了對清潔、低碳產業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形成了一批綠色低碳示范企業。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8年中國煤化工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