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電源是衛星維持生存和正常工作的物質基礎,其技術水平和穩定性對衛星的運行質量、壽命和使用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衛星電源系統通過利用太陽能、儲能系統和發電系統等,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穩定地供應給衛星各個子系統的電路,以滿足其需求。
衛星部件的模塊化接口設計可以實現衛星的規模化制造,并且不同供應商提供的衛星部件之間能夠兼 容。隨著成熟的 3D 打印技術被應用于衛星制造領域,商業衛星公司將不斷推進衛星的模塊化設計、輕型化、 規模標準化和 3D 打印生產,從而不斷降低衛星研制成本和迭代周期。同時,輕型復合材料技術、微電子技 術、微光電技術、微型計算機和微型機械以及高精密加工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集成應用為衛星的輕型化 提供了技術支持。
衛星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國內方面,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布局衛星通信網 絡,推動衛星互聯網建設。隨著中國星網組建成立,我國星座建設逐步走向協調統一,由國家統籌頻段軌道 資源,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且國內長三角 G60 星鏈項目一期工程正在逐步落地,將對衛星制造端、應用端 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海外方面,今年歐洲議會議員投票通過新型衛星網絡,將部署歐盟自主寬帶衛星網絡 用于軍事、政府與公眾用途,成為歐盟第三個主要的衛星計劃。SIA 預計中國衛星互聯網 2025 年市場規模將 達到 447 億元,2021-2025 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11%。
全球范圍內的通信網絡需要衛星作為傳輸載體,隨著對通信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尤其是高通信能力的衛星的普及,將需要更多的通信衛星上天。這將直接拉動衛星電源市場需求的增長。2024年中國航天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發射任務,多個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衛星電源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顯示:
航天器電源是航天器最重要的分系統之一,它的功能是為航天器有效載荷和各服務系統提供、配送各種穩定電壓的直流、交流電能,按其功能劃分,主要可分為能源生成、能源儲存、能源管理和能源分配四大功能模塊,其中:能源轉換/生成部分包括太陽電池陣、燃料電池、發電機、核反應堆等;能源存儲部分包括蓄電池、儲能飛輪等;能源管理部分包括分流調節器、BCR/BDR、狀態數據采集、指令設備;能源分配部分包括配電器、火工品管理器、DC/DC變換器、電纜網[1]。航天器上所有重要的分系統(生命保障、推進、導航、姿軌控、熱控、測控通信和科學探測設備等),都需要有持續可靠的電能供給才能正常工作[2]。航天器電源能否保證整個飛行任務期間可靠、充裕的能源供給,直接決定航天器運行期間各設備的正常工作和飛行任務的順利完成。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統計,國外航天器電源的質量占航天器總質量的20%~30%,其中,能源轉換/生成部分約占33%,能源存儲部分約占34%,能源分配管理部分約占33%[3]。減少航天器電源的在軌故障,提高其可靠性和效率,提升其功率密度,降低電源的質量,一直是國內外宇航機構追求的目標
由于中國特有的體制因素,國家衛星訂單預計不會成為目前商業火箭主要的收 入來源。制造液體燃料、大推力和可回收能力的火箭(以降低發射成本)將成為未來商業火箭制造和發射企 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在商業航天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動力系統將成為火箭制造的關鍵環節,國內的藍箭航天 應用液氧甲烷的技術路線,不斷在火箭動力環節進行突破,并且成功實現了整箭的研發生產制造,隨著商業 航天的入場,我們認為 2024 年將是商業航天發射元年,銀河航天、天兵科技、東方空間將不斷發射商業火 箭,將極大的減少火箭運輸成本。目前中國單顆衛星的制造成本超 Starlink 4 倍以上,隨著商業衛星公司的進 入,有待進一步提高成本效益。隨著國內技術創新、自動化生產和規模化運營手段的應用,在衛星制造端和 發射端都存在極大降本增效的潛力,有望推動中國衛星互聯網行業邁向更加可持續和具有更強勁競爭力的未來。
未來,衛星電源行業市場需求將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主要得益于衛星通信、地球觀測、火箭發射等領域的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推動。面對未來市場需求的增長,衛星電源行業企業需要加強研發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場份額等方面的努力,以抓住市場機遇并實現持續發展。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衛星電源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