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核能行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中國核電技術已經邁入了世界第一梯隊,多項技術指標領先。特別是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經實現滿功率運行發電,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競爭力。在高溫氣冷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中國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建立了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
全球能源結構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核能作為清潔、高效的能源形式,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全球核能發電量快速增長,盡管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
截至2023年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數量達到55臺,裝機容量位居全球前列,核電發電量持續增長,達到4334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
根據預測,到2035年,中國核能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10%左右,與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當;到2060年,核電發電量占比將達到18%左右,與當前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新型核能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中國政府對核電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引導和推進核電高質量發展。例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核電發展方針已轉變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建設”的規劃。
核能發電具有高密度、清潔、低碳、長期穩定運行等優勢,可作為基荷能源,與水電、火電形成互補效應。核電發電平穩,平均利用小時數遠超其他能源,如風電、火電和光伏。
核電具有長期穩定的發電能力,發電利用時長遠優于其他電源,經濟性優勢顯著。例如,法國核電占比已達65%,核電電價僅是傳統煤電電價的60%。
核電是低碳排放的電力來源,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抗全球氣候變化。單位碳排放極低,相比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核電在環保性方面也具有優勢。
未來,核能技術將在智能化、新材料、新技術、新理論等方面實現突破,不斷提升安全性和經濟性。核能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將為新型核能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政府鼓勵核電行業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推動核電技術的升級和轉型。例如,加快三代核電標準化、譜系化發展,持續推進鈉冷快堆、高溫氣冷堆等四代核電堆型的研發和應用。同時,也支持核電專用軟件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核電技術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核電發電量達到1040億千瓦時,在運核電機組數量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新型核能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中國在核燃料后處理技術方面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2010年12月底,中核四〇四中試工程,作為中國第一座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中間試驗工廠熱調試成功,實現了中國核燃料閉式循環的目標,也標志著中國掌握了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
國際上核燃料后處理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將乏燃料冷卻、包裝后作為廢物送入深地質層處置或長期貯存,如美國、加拿大等國采用此方式;另一種是閉式核燃料循環后處理,即將乏燃料送入后處理廠,將所含的有用物質進行分離、回收再利用,之后將廢物固化后進行深地質層處置或進行分離嬗變,如法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國采用此方式。
中國的核燃料后處理產業還處于前期發展階段,但與印度等國相比,中國在技術能力和后處理廠建設方面已有顯著進步。例如,中核集團與法國阿海琺公司合作建設的大型商業后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計劃建成具備年800噸的乏燃料后處理能力,預計2030年正式投入運行。
乏燃料后處理技術難度大、技術門檻高,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和先進的設備支持。中國在這一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合作和技術引進,已經逐步掌握了相關技術,并在加快后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
隨著核電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乏燃料產量的逐年增加,中國對乏燃料后處理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這為中國核燃料后處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機遇。
中國核電前景廣闊,將在技術創新、裝機容量與發電量、政策支持、經濟性與環保性、國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等多個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后處理技術方面,中國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成就。然而,由于核電技術涉及面更廣、應用更廣泛,且中國在這一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因此可以說中國核電技術的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更為突出。同時,隨著核燃料后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發展。
如需了解更多行業詳情或訂購報告,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新型核能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