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金融領域的一大創新,指的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早前,金融交易身份認證機制在金融業務中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軟件到硬件的發展過程,如今正向著便捷、易用的方向發展。目前使用較多的認證方式有:賬號密碼方式、短信驗證碼方式、數字軟證書方式、U-Key方式。以U-Key為載體的數字證書身份認證方式,在網上銀行業務中有效解決了用戶身份認證安全性和交易不可抵賴性,有效促進了金融業務的發展。但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成為用戶日常交易的主要發起方式,其既可以作為業務的發起端,又可以作為數字證書的安全載體(eSE、SIM、藍牙手環等),滿足了交易的便捷性和高安全性需求。
另外,針對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活動,人民銀行印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 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16〕261號)文件,要求進一步提升支付結算安全性,筑牢支付結算安全防線。文件提出在加強銀行非柜面轉賬管理中,應當采用數字證書或者電子簽名等安全可靠的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同時在人民銀行印發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加強銀行卡風險管理通知》(銀發〔2016〕170號)文件中,也多次強調強化App軟件安全管理、加強業務開通身份認證安全管理、提升支付交易安全強度、加強互聯網交易風險監控等方面問題。
此外,移動支付還只是我國數字金融業態的一部分。上述沙龍上發布的課題報告《如何建設數字金融強國》(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已逐步形成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貨幣、數字證券、數字保險和數字理財等多元的數字金融業態。在移動支付和大科技信貸等領域的市場優勢突出。
從數據上看,我國已成為全球移動支付第一大市場,移動支付平臺用戶數量超10億,移動支付的普及率達到86%,居世界第一。大科技信貸方面,平臺獲客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優勢突出,市場規模較為領先。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數字信貸規模占全球總量的近八成,2013年-201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遠高于同期全球的平均水平。此外,在探索數字人民幣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試點范圍已擴大至26個地區,試點地區累計交易金額8918.6億元,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性是其重要特點之一。通過互聯網平臺,金融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觸及的農村地區和低收入群體。這不僅有助于縮小金融服務的差距,也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正在逐步改變我們的經濟生活。從最初的網上銀行,到現在的移動支付、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互聯網金融不斷創新,呈現出多樣化、便捷化、高效化的發展趨勢。然而,伴隨著這些發展趨勢,互聯網金融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一個領先國際的數字金融行業,但能否持續領先,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策環境。”黃益平說,目前我國平臺金融的專項整治已經告一段落,走向常態化監管,目的是讓數字金融在管住風險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互聯網金融正逐步從傳統的線下服務向數字化、智能化服務轉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精準地分析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例如,智能投顧能夠根據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投資建議。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