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型的替代蛋白,昆蟲蛋白主要是指以昆蟲(如蟋蟀、黃粉蟲、蠶蛹等)為原料,從昆蟲的各個生長階段,如卵、幼蟲、成蟲、蛹、蛾等蟲體中提取而來的蛋白質。中國林業科學院統計的百余種昆蟲的營養成分數據顯示,不同昆蟲的蛋白質含量普遍在20%—70%之間,脂肪含量在10%—50%之間。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取食蟋蟀、螞蟻和蛾類等昆蟲強身健體或治病的習俗。《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蝗蟲、冬蟲夏草、螻蛄、蟋蟀、棕蟲、蠶蛹等80余種昆蟲,具有藥用價值。
人口規模激增帶來的肉類需求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生態平衡,因此,發掘更多的“食品新能源”成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蛋白質的供給問題也將成為一大難題。Good Food Institute曾指出,如果沒有替代蛋白,到2050年地球將無法養活全球近 100億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可食用昆蟲有3650種,常見的主要包括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等翅目、蜻蜓目等,其中最常食用的昆蟲是鞘翅目,它們的蛋白質含量與品質均與傳統肉類相當。近年來,在推動可食用昆蟲合法化方面,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納入安全、可食用食品之一,其中歐美走在全球前列。2022年2月,歐盟委員會對外發布法規,批準將冷凍、干燥和粉狀形式家蟋蟀作為一種新資源食品投放市場。在歐美市場,昆蟲蛋白制成的蛋白質棒等產品越來越受歡迎。
在東南亞地區,有150種到200種可食用昆蟲;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可食用昆蟲達到428種;在非洲,約有250種昆蟲被食用。縱觀全球,以昆蟲作為原材料的各種食品,如黃粉蟲餅干、蟋蟀蛋白棒、混合昆蟲零食、昆蟲蛋白丸子等層出不窮。除了營養和健康,口味也是消費者一直關注的重點。消費升級下,在傳統食譜中注入更健康的替代蛋白成為調味品高端化的另一種趨勢。
我國食用昆蟲的傳統延續至今,已成為不同地區和民族各不相同的食蟲風俗。如湖南湘西一帶喜歡吃炒、烤蜂巢;廣東、廣西視龍虱、田鱉為珍貴食品。而蜜蜂采集的蜂蜜,是人們最喜歡的食品之一。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昆蟲蛋白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
每生產1克動物蛋白需要6-40克糧食,不同來源的動物蛋白耗糧數量差異很大,近10年來糧食需求的增量幾乎全部來自飼料糧。動物蛋白供給數量與結構不僅關系到國民營養健康,還與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息息相關。在確保傳統蛋白產能的前提下,要加快利用生物合成技術開展食用蛋白、飼用替代產品研發,拓寬蛋白產業邊界。
昆蟲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蛋白資源,具有種類豐富、發展可持續的特點,能夠服務于大食物觀的需求。受限于食用昆蟲蛋白加工技術與工藝創新方面和消費者接受度低等多種因素,如今昆蟲蛋白產業市場規模整體比較小,還在發展階段。
目前,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從昆蟲中提取出的蛋白質,既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又包含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等,正在成為增強人類體質的營養強化素和綠色食品。據Global Market Insights數據,2019年全球昆蟲食品市場價值為1.436億美元,預計復合年增長率為45%,到2025年將達到13.36億美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昆蟲蛋白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