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也稱非點源污染,按照來源的不同,可分為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等。近年來,由于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化肥、農藥、農地膜的大量使用,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農田地表徑流或滲漏,匯入地表水體造成的水環境污染。這種污染具有分散性、不確定性、滯后性等特點,治理和監管難度較大。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是長江、黃河流域總磷總氮控制和削減的關鍵所在。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業產業鏈分析
產業鏈上游主要涵蓋治理所需的原材料,如生物肥料、有機農藥等綠色農資,以及用于土壤修復、水質凈化等治理設備的生產與供應。
中游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核心環節,包括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如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等;同時提供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服務,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等。
下游市場主要是農田、養殖場等農業生產領域,這些領域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應用場景,通過采用中游提供的治理技術和服務,實現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土壤和水是人類文明產生、發展的根基,農業農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數據表明,我國農業源氨排放量在每年540萬噸左右,占整個氨排放的90%以上,其中畜禽源占農業源排放量的50%左右。監測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占到農業面源污染的93.75%,占到全國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46.67%。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24.7億元,引導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水稻側深施肥等技術,探索大豆根瘤菌劑、綠肥種植等適合不同區域的多元替代減量模式,全國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22.6億畝次,比2021年新增面積1.5億畝以上。“十四五”時期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進期,為實現到2025年初步管控的目標,各地都在進行有益的探索。
近年來,寧夏農業農村領域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2022年,全區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2%,農藥利用率達到41.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5%,農用殘膜回收率達到87%。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投資價值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隨著農田面源污染治理的推進,將會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在持續推進實施化肥減量化行動,建設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集成配套樣板區,并推進多元替代、減少化肥投入。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法規環境的推動下,行業將不斷向更環保、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同時,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的推動也將為行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投資價值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