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管是指通過人工方法制造出的,用于替代人體自然血管的管狀結構。其主要目的是在血管受損或需要替換時,為血液提供一個順暢的通道,從而恢復或維持人體的血液循環功能。
上游環節:原材料供應
人造血管的制造需要用到各種高分子材料和天然材料。其中,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滌綸、聚四氟乙烯(EPTFE)、聚氨酯等,而天然材料則如桑蠶絲等。這些原材料的質量和性能直接影響到最終人造血管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因此,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穩定性和技術水平對于人造血管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游環節:研發和生產制造
中游環節涉及到人造血管的研發和生產制造。這個環節需要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包括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制造工藝等。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和人力資源,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生產制造過程也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游環節:臨床應用和市場銷售
下游環節主要是人造血管的臨床應用和市場銷售。人造血管作為許多嚴重狹窄或閉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在主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及血液透析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患者需求的增長,人造血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贏得市場份額。
人工血管作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和動靜脈瘺管的有效替代品,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受飲食習慣不健康、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年輕化的發病趨勢。數據顯示,近30年來,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從2.7億人增長到5.2億人;死亡人數從1210萬人增長到1860萬人。
隨著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斷增多,臨床對人工血管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全球人工血管市場規模上升。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人工血管市場規模達到233億元,預計2027年將超過300億元。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江蘇百優達專注于人造血管等植入類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生產,積極解決人工血管“卡脖子”問題。其自主研發和生產的人工血管“VASOLINE”于2022年11月17日獲批上市,是我國首個國產人工血管,打破了外資企業完全壟斷人工血管市場的競爭格局。目前,“VASOLINE”的年產能已達到3萬條左右。
全球人造血管行業存在著一些較大的跨國企業,如Gore、Medtronic、Terumo等。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市場渠道和品牌認知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占據著人造血管行業的主導地位。而在國內,雖然人造血管行業發展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國產企業技術、工藝及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國產人造血管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斷提高,市場份額也逐漸增加。主要企業包括上海契斯特醫療科技公司、上海索康醫用材料有限公司等。
雖然國產人工血管產品已獲得突破進展,但是目前我國人工血管仍高度依賴進口,本土企業市場份額占比仍然較低,國產替代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據了解,除了江蘇百優達外,領博生物、柔脈醫療、武漢楊森、暢迪醫療、海邁醫療等多家企業也加速布局人工血管賽道。其中,暢迪醫療、武漢楊森、領博生物等公司的人工血管產品已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當前心血管疾病種類多、患者數量龐大且增長趨勢明顯,而治療該疾病所需的人工血管市場卻完全由外資品牌把控。在人造血管目前較大利潤空間,巨大的市場空間的吸引下,越來越多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介入到人造血管領域中來。中國人造血管生產企業主要有上海契斯特醫療科技公司及上海索康醫用材料有限公司。未來隨著國內企業自身技術、工藝及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國產人造血管產量的擴大,國產占比將迅速提升,最終將實現進口替代,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人造血管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是工藝更佳的紡織編制人造血管、組織工程化人造血管、3D打印人造血管。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人造血管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