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是北方冬季重要的民生大事。如何在確保千家萬戶溫暖過冬的同時,又實現降低能耗的環保目標?這個供暖季,北京市豐臺供暖所在其轄區內采取了室溫采集器實時監控等措施,以智慧供熱助力節能降耗。
目前,山東、河南等地也正積極利用清潔供暖供熱。“我們大力開發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地熱能梯級利用技術和100%回灌技術,在山東的清潔供暖領域發揮了顯著的節能減排作用。”國家能源集團雄安能源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李文斌說,如今集團已把“地熱+”技術,逐步擴大地熱能在現代設施農業、原油集輸等領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供暖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同方智慧能源瞄準余熱供暖的核心痛點,與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密切合作,發揮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創新的優勢,在解決資源錯配問題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現場展出的全工況大溫差吸收式熱泵機組具有“多級降溫-兩段式結構”的特點,可實現20℃超低溫度回水、60℃低溫驅動、全采暖季高效運行,在不新建熱電廠和不增加末端鍋爐房的前提下,可提高熱電廠供熱能力,降低熱電聯產供熱能耗,提高既有管網輸送能力。
在新疆石河子,產品通過降低電廠的回水溫度,解決了當地電力不足和熱源不足的問題,基于對電力系統與熱力系統的綜合分析,實現了源網荷聯動,提升了電廠和供熱區域的綜合能效,擴供了452萬平米的供熱面積。
在推動產業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數據缺失、有誤以及無法高效利用,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點。同方智慧能源運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數字孿生、小樣本模型搭建新技術,打造數智節能的供熱產業新質生態。展會呈現的“城市智慧供熱大腦”在太原市智慧零碳供熱項目中,以多熱源、大熱網、集團化管理為特征,以地理信息為依托,進行“源-網-站-戶”層級管理,覆蓋了市區1.9億平米供熱面積、2071座熱力站、26萬熱用戶,實現了調度指揮、熱網調控、生產監控、信息顯示的科學統籌,為精細化管理、科學調度提供了基礎。
在推動產業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數據缺失、有誤以及無法高效利用,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點。同方智慧能源運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數字孿生、小樣本模型搭建新技術,打造數智節能的供熱產業新質生態。展會呈現的“城市智慧供熱大腦”在太原市智慧零碳供熱項目中,以多熱源、大熱網、集團化管理為特征,以地理信息為依托,進行“源-網-站-戶”層級管理,覆蓋了市區1.9億平米供熱面積、2071座熱力站、26萬熱用戶,實現了調度指揮、熱網調控、生產監控、信息顯示的科學統籌,為精細化管理、科學調度提供了基礎。
如果說清潔供暖的核心在于“減污”,那么,智慧供熱的核心則在于“節能降碳”。“比如,供熱設備可滿足手動——信息化水平的需求,而這些設備用于智慧供熱,所能提供的信息少、功能單一、投資高、安裝及調試工作量大、設備工作狀態判別難。”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方修睦坦言,因此,供熱設備要智能化,傳感器要智能化、集成化。
熱力行業的各個業務系統之間存在數據孤島,數據不互通,無法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整合。對此,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熱力行業專家李哲說:“熱力行業中有很多老舊設備和老舊技術,這些設備和技術的數字化改造難度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熱力企業亟需通過智能化技術,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整合,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
推進數智化轉型,成為數智企業,已成為新時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之一。用友網絡副總裁羅小江表示,基于數智技術在熱力行業的產品業務創新、精細化運營管理,以及組織變革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深入應用,讓供熱企業成為一個被數字和智能技術高度使能的企業,可以有效幫助供熱企業連接運營和管理,實現低碳環保經營。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目前智慧供熱已具備了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南京國之鑫科技董事長張紅星認為,智慧供暖的“超級大腦”主要依靠物聯網人工智能 (AIoT)控制的水力平衡及節能系統。據介紹,首先根據模型和算法計算,解決好建筑物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水力平衡問題,然后預測出下一時段氣溫對應的供熱量,并通過安裝在一網上的電動調節閥或變頻水泵來控制。“最后通過‘云’‘邊’‘端’‘荷’協同作業實現精準供熱,可做到換熱站無人值守。”
想了解關于更多智慧供暖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供暖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