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不斷加深,形成產業數據資產,數據資產正在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也是真正撬動行業全面躍升數字生產力的支點。
當數據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相提并論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將形成巨大市場空間。有數據顯示,短期看,數據基礎制度可能催生3000億元至5000億元規模的數據交易市場;中長期看,數據資產化催生的相關市場潛在規模可能達到十萬億元級。
數據是數字時代創新的“新型資產”,如何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型優質資產”,并用新技術挖掘出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是數字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數據價值化是指通過對企業的歷史數據、現存數據以及來自外部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并將其轉化成商業價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來發現數據中的潛在價值,并據此建立有價值的模型,以識別潛在的商機、預測未來變量的變化趨勢并及時采取對應措施。
數據價值化行業發展現狀
從連接到協同,從基于數據生成和傳遞的互聯互通,轉變為基于數據有效使用的全局優化,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從數據中挖掘有用信息,找到企業、行業、產業在要素資源約束下的“最優解”。比如,打通制造業產業鏈數據,實現供應鏈上下游零部件廠與主機廠的高效協同研發制造,有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供應鏈成本,創造更高質量、更好性能的產品。
中國數據交易行業在過去幾年內經歷了穩定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2022年整體市場規模較上年增長42.0%,達到876.8億元,占全球數據市場交易規模的13.4%,占亞洲數據市場交易規模的66.5%。
根據2023數據交易報告,全國數據交易在長江經濟帶較集中,特別是包括上海、安徽、浙江、江蘇的長三角地區,占全國數據交易市場的比例為 27.7%;此外,粵港澳地區占14.4%,京津冀地區占12.1%,川渝地區占7.2%。從省份看,發展較好的前10個地方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四川、湖北和河南。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數據價值化行業投資規劃研究與發展策略分析報告》顯示:
從數據應用領域看,金融行業的數據交易規模約為300億元,規模占比達到35.0%,是目前最大的細分行業數據交易市場。
作為交易平臺的數據交易所機構近年持續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成立48家數據交易機構。作為以數據為生產經營關鍵要素的企業,數商企業數量從2013年的約11萬家增長至目前的約200萬家,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30%。
數據價值化的本質是促進數據價值的創造、轉移、轉化與放大,是數字時代調整生產關系、助推生產力革命的重要基礎,是釋放數據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治理價值的“牛鼻子”。按照“有基礎、有場景、有需求”的原則,國家數據局結合目前發展情況,先期選取12個行業和領域,推動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
2022年,“數據二十條”的出臺奠定了數據要素市場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今年年初,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進一步提出到2026年底,形成相對完善的數據產業生態,數據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
財政部制定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也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從政策角度將明確了數據資產入表,意味著數據可以像專利一樣成為無形資產。2024年被業內認為是“數據資產元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將數據資產納入公司資產負債表。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數據價值化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數據價值化行業投資規劃研究與發展策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