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是提升綜合國力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力量,以數字正義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以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等政策持續推動法律科技行業堅定且深入發展。
"互聯網+法律"模式是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之上實現的傳統行業信息共享,期間由法律作為連接保障,對其線上和線下經營行為進行規范。
“互聯網+法律”行業主要模式
(1)在線法律服務:通過搭建在線法律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法律咨詢、合同起草、案件查詢等一站式法律服務。這種服務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法律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2)法律信息傳播: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傳播優勢,將法律知識、法律動態等信息快速傳遞給公眾,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
(3)法律業務管理: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法律業務進行智能化管理,如案件分析、風險評估等,提高法律業務的處理效率和準確性。
“十三五”期間,人民法院順利完成《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的2017年總體建成、2020年深化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建設任務,“智審、智執、智服、智管”的智慧法院體系基本建成。
根據《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6(2022)》,2021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切實抓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信息化建設的各項任務,優化智慧服務、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管理等信息系統,扎實推進司法數據中臺和智慧法院大腦建設,推進人民法院在線運行。人民法院信息化全面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特征,信息技術與審判執行業務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快速推廣應用顯著提升司法管理質效,信息技術拓展司法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維度。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21—2025)》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人民法院信息化的建設目標、發展思路、建設任務、實施路線,確定了“打造全方位智能化、全系統一體化、全業務協同化、全時空泛在化、全體系自主化”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建設目標。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法律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
我國正進行產業升級,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改造,同時國家已經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列入整體發展規劃。法律服務的互聯網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借助國家對于行業數字化升級的扶持,可以過將優質的法律服務資源轉化為線上資源服務更多的群體,同時也可以實現產業多元化,服務多樣化。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執業律師65.16萬多人,相較于我國14億人的人口基數,初步計算,2022年我國每萬人擁有律師的數量約為4.6人左右。
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新增網民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互聯網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網民數量規模日益增大,網絡技術發展激發公共法律服務新需求。
互聯網+法律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法律和互聯網的融合,法律行業開始呈現出增速發展的態勢。互聯網為法律服務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高效的服務方式,推動了法律行業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法律”行業的發展為法律服務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行業監管和規范化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互聯網+法律”行業的快速發展,監管部門將加強對行業的監管力度,確保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行業內部也將加強自律和規范,推動行業的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法律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