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國石化宣布其部署在海南的福深熱1井成功鉆探至5200米,這一深度不僅刷新了我國地熱科學探井的最深紀錄,而且還在多個地層獲得了地熱資源,標志著華南地區深層地熱勘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福深熱1井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其鉆探目標為2.5億年前的花崗巖,屬于深層干熱巖地熱井。自2023年8月開鉆以來,該井應用了包括“雙驅鉆井+高壓噴射”在內的多項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創新技術,使鉆探過程更為高效和安全。
在鉆探過程中,福深熱1井在3900米附近鉆獲了溫度達150攝氏度的地熱資源儲層,這一溫度已經超過了高溫地熱標準。更為令人矚目的是,在5123米深度,該井鉆獲了溫度高達188.71攝氏度的地熱儲層,這一溫度不僅遠超過了高溫地熱標準,更是達到了國家能源行業標準規定的干熱巖溫度界限。
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我國在深層地熱勘探領域的實力和技術水平,也為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地熱能作為一種穩定可靠、綠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等特點。干熱巖作為地熱資源的一種,其高溫特性使得其在發電、供暖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福深熱1井的成功鉆探,不僅揭示了華南深層地熱形成與富集機理,而且為我國干熱巖勘探在地區和深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這一突破有望推動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進入新的階段,為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環境保護做出積極貢獻。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勘探工作的深入,我們期待在深層地熱資源領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發現,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地熱能行業發展前景戰略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干熱巖地熱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干熱巖作為一種新興地熱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等特點。其溫度通常高于200℃,甚至可以達到數百攝氏度,而且埋藏于地下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這種特性使得干熱巖成為了一種不受季節、氣候制約的可再生資源。
其次,干熱巖型地熱資源在發電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利用干熱巖中的熱水產生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可以實現穩定、清潔的能源供應。干熱巖發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且不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可以為社會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
此外,干熱巖還可以用于供暖領域。作為一種新型綠色供熱技術,干熱巖供熱既環保又經濟。它采用分布式能源方式,無需建設熱源廠和開挖路面、敷設大量熱力管網,同時開發過程也不需抽取地下水,不會影響地下水層。更重要的是,干熱巖供熱技術可以為居民全年提供生活熱水,且供暖溫度超出市政標準,常年保持在恒溫狀態。
此外,干熱巖型地熱資源還可以應用于強化石油開采等領域,通過提高地層溫度來降低原油粘度,從而提高開采效率。
綜上所述,干熱巖地熱能具有多種應用領域和廣闊的前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干熱巖地熱能將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然而,干熱巖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也面臨著技術、成本和環境等方面的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推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我國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資源總量折合標準煤8532億噸,可開采資源量相當于標準煤2560億噸,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南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主要分布于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山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熱儲溫度達到150℃以上的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區的藏南、滇西、川西和臺灣省。地處環渤海經濟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等省市地熱儲層多、儲量大、分布廣,是我國最大的地熱資源開發區。
《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要求,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及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力爭比2025年翻一番。
中國是全球范圍中低溫地熱能最為富集的國家,溫度在50攝氏度-120攝氏度的中低溫地熱能是城市集中供暖、制冷最為經濟的解決方案。通過鉆鑿地下1500米-4000米深度的地熱井開發地熱資源,通過密閉系統提取熱能,再將原水回注到地下同一地層,實現采灌平衡的資源可持續利用。
目前,地熱能作為新能源中的優勢能源之一,其利用模式,也由市場經濟初期的地熱溫泉利用,逐步向能源為主的利用模式轉型,使可貴的地熱資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在未來,地熱能作為能源的主流利用模式有三種,分別是:地熱供暖、地熱發電與地熱農業。
我國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資源總量折合標準煤8532億噸,可開采資源量相當于標準煤2560億噸,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南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主要分布于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山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熱儲溫度達到150℃以上的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區的藏南、滇西、川西和臺灣省。地處環渤海經濟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等省市地熱儲層多、儲量大、分布廣,是我國最大的地熱資源開發區。
據統計,在全國范圍內的幾千眼地熱井出口溫度絕大部分低于90℃,平均溫度約54.8℃,可直接進行開發利用,適合于發電、供熱、供熱水、洗浴、醫療、溫室、干燥、養殖等。就全國范圍看,高溫地熱田僅西藏羊八井、羊易地熱田2處,其余是熱儲溫度為25℃~150℃之間的中低溫地熱資源。
未來如果要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2°C以內,2040年全球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增加到82GW,地熱發電量需要達到533太瓦時,是目前水平的5倍以上。
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及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力爭比2025年翻一番。
對國際、國內地熱能行業市場發展狀況、關聯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狀況、優勢企業發展狀況、消費現狀以及行業營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總結中國地熱能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地熱能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地熱能行業發展前景戰略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