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重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規模有望持續增長。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將加入到碳交易體系中,同時,更多的行業和企業將被納入碳交易市場,進一步推動市場規模的擴大。
碳排放交易,是指運用市場經濟來促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機制,允許企業在碳排放交易規定的排放總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這些減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業內部以及國內外的能源。《京都議定書》第17主題規定,碳排放交易是一個可交易的配額制度,以議定書附件B所列承諾的減排和限排承諾計算的配額為基礎。例如,全球限定100單位的碳排放量,A國獲得15單位的指標,B國獲得10單位的指標,其他國家則獲得其余75單位的指標。如果A國只排放了10個單位,而B國排放了12個單位,那么B國就可以從A國購買2個單位的碳排放量。在推動碳排放交易方面,歐盟走在世界前列,已經制定了在歐盟地區適用的氣體排放交易方案,通過對特定領域的萬套裝置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認定,允許減排補貼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石化企業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顯然如果不采取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措施,將很難滿足未來環保要求。企業將對生產工藝、設備、技術進行改進。但關鍵還是替代現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開發。比如風能、核能、光伏等長遠來講,石化企業將隨著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比例將逐漸減少。但是這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2021年7月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年7月將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2021年7月1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公告,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于2021年7月16日開市。
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明確了八個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和航空。在啟動初期,將電力行業(純發電和熱電聯產、燃氣發電機組)2225家企業作為突破口,納入第一次交易主體,后面會按照“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納入其他行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碳排放交易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在不斷擴大。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例,截至2023年底,已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這表明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活躍度正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到碳排放權的買賣中來。
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為碳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行業和企業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進一步推動市場的發展。政策支持和法規完善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我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為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碳交易體系,以及企業對碳減排的日益重視,碳交易市場有望持續增長。
司法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條例》明確,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碳市場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例如,市場活躍度略顯不足,碳交易價格整體下行,交易雙方仍處于試探和摸底階段。這可能是由于碳交易價格調控機制尚未充分形成,以及碳排放許可權的供給與需求狀況未能準確反映。此外,一些企業減排的積極性還不夠高,也影響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市場的監管效率。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成熟和碳價的合理形成,企業減排的積極性將得到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主動采取措施減少碳排放,以降低成本并獲取更多的碳排放權交易收益。
碳排放交易市場與綠色金融資本的結合將更加緊密。綠色金融機構將積極參與碳市場,提供融資、投資等支持,推動碳交易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綜上所述,碳排放交易行業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是積極的,但也需要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挑戰,推動市場健康、有序、持續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碳排放交易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