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模型 Kimi 爆火
Kimi爆火,國產大模型突然開始“卷”長文本。從ChapGPT到Sora,從數千億參數到千萬長文本,大模型浪潮下,永遠不缺熱點。近日,“Kimi概念股暴漲”“Kimi為宕機道歉”等詞條先后沖上微博熱搜,讓月之暗面這家剛成立一年的人工智能公司進入越來越多公眾的視野。
據七麥數據下載量預估,近一個月來,Kimi 在App Store日均下載量5445,在安卓端全渠道日均下載量12360,合計日均下載量為17805。按此計算,Kimi每天在安卓+iOS端獲客成本便將達21.366萬-23.147萬。如果再加上網頁及小程序等其他渠道獲客增長,Kimi每月的獲客成本不在小數。
AI大模型是基于海量多源數據打造的預訓練模型,是對原有算法模型的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用戶可通過開源或開放API/工具等形式進行模型零樣本/小樣本數據學習,以實現更優的識別、理解、決策、生成效果和更低成本的開發部署方案。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人工智能框架作為軟件根技術,已成為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大模型商業應用尚處早期,以 API、PaaS、MaaS 三種模式為主。當前全球大模型產業落地仍處于 早期探索階段,需要與下游場景企業合作建立大模型商業模式,但下游企業目前對于大模型的理解相對 有限,所需要的資源支撐比較薄弱。總的來說,大模型落地可以通過 API 接口調用付費、或者大廠提供 落地所需的開發工具、云平臺、服務等的 PaaS 模式,更進一步是直接提供相關定制好的模型調用的 MaaS 模式。
在發布ChatGPT之后,OpenAI一直都保持著領跑者地位,GPT也被其他大模型作為對照標準。今年3月,OpenAI正式官宣多模態大模型GPT-4,新增了圖像功能,同時具備更精準的語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OpenAI也從一個非營利的研究機構走上商業化之路,目前估值已近千億美元。
自3月份GPT-4上線后,國內科技企業紛紛跑步入場。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義千問”、華為“盤古”、360“智腦”、昆侖萬維“天工”、京東“言犀”、科大訊飛“星火”、騰訊“混元”、商湯“日日新” 等大模型先后登場。
從文字對話交互開始,AI大模型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并且被普遍認為將繼續帶來顛覆性影響——這包括對人類生產力的提升,也同樣蘊含著難以預估的風險。
2023年,是AI大模型爆發元年,乘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風而來,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并持續火熱。科技大廠、中小企業、科研院所紛紛入局,試圖在這塊已成“兵家必爭之地”的新藍海市場占據有利位置。
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飛速革新,AI大模型邁入規模應用的新階段,人工智能成為助推科技高質量發展、賦能千行百業的重要推手。在黨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下,一幅蹄疾步穩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生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如今,中國AI大模型正在蓬勃發展。根據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參數在10億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全國已發布了79個。
2024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將邁入賦能千行百業的關鍵期,孕育催生未來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