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術應用發端于上世紀中葉,受1990年代以來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和數字化浪潮的加持,深度融入相關國家的國防、能源、工業、農業、醫學、地質、材料、環保、考古、尖端科學、空間科學、公共安全等領域,為經濟持續增長、自然科學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生態環境治理、民生福祉改善等提供了強勁動力。
國際核能界將核電和核技術應用比作“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指出:“就應用的廣度而言,只有現代電子學和信息技術(ICT)才能與同位素及輻射技術相提并論。”
核技術應用,通常指民用非動力核技術應用,或同位素及輻射技術應用,屬于現代高新技術產業,世界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美國將核技術列為優先支持的22項重大技術發展方向之一,美國核技術應用產值已達6000億美元,約占GDP的3%;日本、韓國、瑞典該項指標為2%—3%;很多發展中國家重視和歡迎核技術應用,開展了各具特點技術開發及應用活動。
近年來,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進入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技術轉化應用空前活躍,逐步形成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態勢。
《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報告(2023)》指出,我國目前核技術轉化應用空前活躍,逐步形成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態勢。我國核技術應用產值,已從2015年的3000億元(約占GDP的4.0‰),發展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億元(約占GDP的5.7‰),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工業應用產值占比超過50%,醫用核技術產值占比約20%。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發展,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多重技術交叉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核技術應用的全譜系技術,以學科交叉安身立命,以拓展新應用為常態,擁有三產融合優勢,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利器。例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等,很多關鍵環節都需要核技術應用的深度參與。
截至2022年底,全國從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法人單位已超9萬家。在役民用研究堆(臨界裝置)有18座(可生產同位素的5座)。在用各類射線裝置約23萬臺、放射源15.7萬枚。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核技術應用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投資策略報告》顯示:
目前,核技術應用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成渝經濟圈等區域實現了規模化重點布局,也從嵌入區域經濟集群中獲得了溢出效應。目前,四川和陜西兩省,山東煙臺、四川綿陽和湖南衡陽三市,浙江海鹽、四川夾江、甘肅金塔三縣均已出臺同位素應用相關規劃,多個產業園項目陸續開工。
但是,我國核技術應用的發展也存在短板。產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高端核探測器多依賴進口,核分析技術產業服務方式需要創新,醫用同位素對外依存度大,放射性藥物創新研發投入亟待加強。
我國核技術應用領域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在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交通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以及建設健康、平安、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中,核技術應用產業必將發揮更加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獨特的優勢和技術特點,使得核技術在多個領域都能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國家相關部委相繼出臺了多項涉及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如: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等,為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促進了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核技術應用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投資策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