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是鱗翅目的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華南地區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現如今我國繭絲綢產量與出口量均占世界總量的70 % 以上,已成為可以主導世界繭絲價格走勢的繭絲綢大國。
目前,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個國家與地區飼養家蠶,年產蠶繭約800萬擔,產絲約5萬噸。中國的產繭量和產絲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
蠶業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寧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浙江地區的農民歷來都把這種對人類作出很大貢獻的昆蟲叫做“蠶寶寶”,它吐出來的絲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學纖維日新月異的今日,絲織品仍被譽為“纖維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纖維望塵莫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養蠶業有著十分光明的前途。
我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深度分析
2023年在我國傳統蠶桑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的同時,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漸成趨勢。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在全國各蠶桑生產省均有推廣應用。
2023年,全國發種量1792.26萬張,同比增加66.58萬張,增幅3.86%,其中春季679.01萬張,同比增加15.74萬張,增幅2.37%;夏秋季1113.25萬張,同比增加50.84萬張,增幅4.79%;全國小蠶共育率持續上升至87.11%。2023年全國蠶種產量1343.21萬張,同比增加31.02萬張,增幅2.36%,其中春季604萬張,由于農藥中毒等原因蠶種減產31.77萬張,同比減少5%;夏秋季739.21萬張,同比增加62.79萬張,增幅9.28%。
廣西蠶種產銷缺口約524萬張,超過全國蠶種產銷缺口約449萬張,可能的原因是一些蠶種場生產和銷售的蠶種沒有納入統計;考慮我國蠶種出口增加,每年出口達幾十萬張,國內蠶種缺口也可能是一些省份發種量數據重復高報所致。
我國蠶種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向優勢企業集中
2023年,廣西、山東、云南、四川4省的蠶種產量均超過130萬張,合計占全國蠶種總產量的79.35%。另據中國蠶學會蠶種分會調查,2023年全國仍保留名稱的蠶種場有100多家,實際生產蠶種的單位僅70余家,其中年產10萬張以上規模的蠶種生產單位不到20家,其蠶種產量約占全國蠶種總產量的90%。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3年我國真絲綢商品進出口總額為18.25億美元,同比下降11.58%,占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總額的0.57%。絲綢商品出口額14.96億美元,同比下降11.88%,其中,絲類產品出口4.3億美元,同比下降10.38%;真絲綢緞出口3.86億美元,同比下降16.64%;絲綢服裝及制品出口6.8億美元,同比下降9.91%。同期國內紡織服裝出口下降8.1%,絲綢商品出口承壓更加明顯。
絲綢商品進口額3.28億美元,同比下降10.19%,其中,絲類產品進口6441.56萬美元,同比下降2.53%;絲綢制成品24532.68萬美元,同比下降13.15%;而真絲綢緞進口1827.16萬美元,同比增加9.55%。2023年我國絲類產品、真絲綢緞、絲綢制成品出口占比分別為28.69%、25.78%和45.39%;絲類產品、真絲綢緞、絲綢制成品進口占比分別為19.64%、5.57%和74.79%。相比之下,我國真絲綢出口以原料和半成品為主,進口以制成品為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蠶絲產量同比下降9.85%;綢緞(指含絲量≥30%的蠶絲及交織物)產量同比增加0.44%;蠶絲被產量同比下降40.32%。蠶絲、蠶絲被產量降幅明顯。中國絲綢協會對全國121家繭絲綢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各類絲綢工業產品產量與2022年相比,4.68%的企業增產20%以上,11.98%的企業增產10%左右,23.97%的企業與上年持平。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分析:
2023年我國蠶桑產業總體形勢較好,無論是前端的蠶桑生產,還是后端的絲綢加工,在繭絲價格持續走高的背景下,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高漲,推動了發種量、蠶繭產量和蠶繭產值的增加;絲綢出口減少,但絲綢內銷的恢復性增長,促進了絲綢加工業發展;蠶桑生產偏向規模化、省力化、機械化,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規模迅速擴大;絲綢加工業依靠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和拓展市場空間;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開發在多個新興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蠶桑產業多元轉型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我國蠶桑產業發展不僅面臨著氣候變化、家蠶微粒子病、桑樹病蟲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產風險,也面臨勞動力老齡化和短缺、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工業廢氣污染等方面的社會風險,還面臨糧食安全及土地管控政策下桑園面積減少、發展空間壓縮,桑園碎片化加劇,糧桑、經桑混栽下農藥飛防給蠶桑生產、蠶種繁育帶來的安全風險,以及印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泰國、緬甸等“一帶一路”國家加速發展蠶桑產業帶來的國際競爭。
但是,我國蠶桑生產仍以傳統小農家庭模式為主,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蠶工場及工業化養蠶比例較低,抵御各種風險能力較弱。蠶桑產業化經營面臨蠶農組織化程度較低、繭絲綢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蠶桑生產基地面臨工業化與城市化沖擊、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問題。
隨著“東桑西移”“東絲西進”“東綢西移”的推進,繭絲原料基地與絲綢后加工空間分離格局下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缺原料、缺基地的問題更加凸顯,市場化背景下爭奪優質繭原料的“蠶繭大戰”時有發生。采桑機械化、繅絲自動化和智能化及繅絲織綢一體化進展緩慢,絲綢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依然制約著后加工環節的發展。在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領域,大多數高科技研發產品仍在實驗室中,尚未走向市場,形成產業化發展態勢。
2024年我國養蠶產業前景展望
展望2024年,國際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增長基礎仍不牢固。
對于蠶桑產業來講,在繭絲價格高位運行背景下,農民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依然較高;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但在蠶繭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尚不足以對傳統蠶桑生產造成沖擊;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費觀念的改變,絲綢內需將進一步釋放,互聯網加持下一些國內絲綢品牌的努力終將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研發亮點持續涌現,產業轉型發展也將加快推進。
只要繭絲綢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經營主體沉著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24年及未來幾年應是蠶桑產業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想要了解更多中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