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我國將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環境保護的目的是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體健康,保障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其范圍廣泛,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地球生物的保護以及人類生活的保護等多個方面。
環境保護行業政策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印發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要求,到2025年,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碳減排扎實推進;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快速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整體目標。
環境保護行業投資規模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國家頂層戰略高度,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綜合性環境治理企業應勢發展,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進一步推動行業格局發生變化,企業不再拘泥于“設計-施工-運營”的“串聯式”項目模式,全要素、全產業鏈、“并聯式”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為園林綠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國家和各地對環保的投資帶動了生態環保產業持續增長。2021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9491.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2022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9013.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7%。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環境保護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報告》顯示:
2023年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十分復雜的一年。2023年我國氣象條件極為不利,進入了一個新的厄爾尼諾周期,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帶來嚴重的沖擊。
空氣質量方面,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四年之內PM2.5下降了6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為16.7%。水環境質量方面,2023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89.4%,好于“十四五”目標4.4個百分點;長江、黃河干流的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全國政協常委、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生態環境部配合財政部安排2023年度中央生態環境資金671億元,較2022年增加50億元。截至2023年底,生態環境部等累計向金融機構推送229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總投資9718億元。
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22萬億元,比10年前增長約372.3%,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5.1%,基本形成了領域齊全、鏈條延伸、結構優化、分工精細的產業體系。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2.15億立方米/日,較2012年增長83.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109.2萬噸/日,比10年前增長144.8%。這些環境治理能力變化的背后,都離不開生態環保產業的支撐和保障。
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海洋環境保護、美麗海島、美麗海灣、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美麗河湖、無廢城市、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新目標,以及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的創新和供給持續加大,都對應著不斷增長和變化的生態環保產業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市場。
自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以來,國家層面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持續高度重視,為生態建設行業長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雙碳”目標的提出創造了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環境企業應加速拓展新領域,布局新賽道。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預測,我國生態環保治理營業收入在“十四五”期間將保持10%左右的復合增長率,預計在2025年突破3萬億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環境保護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