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是鱗翅目的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華南地區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
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桑蠶養殖歷史。桑蠶養殖作為我國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產物的廣泛應用能夠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使得國家越來越重視,并大力發展。
2023 年蠶桑產業發展情況
據蠶桑主產省(區、市)生產主管部門的調查和初步統計,2023年受耕地管控政策趨嚴等因素的影響,全國桑園面積75.82萬hm2,比上年減少1.94 萬hm2,減幅2.5%,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西、重慶、云南、陜西等省(區、市)均有減少,其中浙江、重慶減幅較大,分別減少19.57%和 12.42%。
2023年,全國發種量1 792.26萬張,同比增加66.58萬張,增幅3.86%,其中春季679.01萬張,同比增加15.74萬張,增幅2.37%;夏秋季1 113.25萬張,同比增加50.84萬張,增幅4.79%。
2023年在我國傳統蠶桑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的同時,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漸成趨勢。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在全國各蠶桑生產省均有推廣應用。浙江巴貝集團有限公司、雅士林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同益新中控實業有限公司分別在浙江、湖南、廣西等省推進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其中巴貝集團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全齡人工飼料養蠶40.5萬張,占全省發種量的68.6%。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顯示:
蠶養殖及加工行業一直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產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絲綢等高品質紡織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為蠶養殖及加工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蠶絲產量同比下降 9.85%;綢緞產量同比增加0.44%;蠶絲被產量同比下降40.32%。蠶絲、蠶絲被產 量降幅明顯。中國絲綢協會對全國 121家繭絲綢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各類絲綢工業產品產量與2022年相比,4.68%的企業增產20%以上,11.98%的企業增產10%左右,23.97%的企業與上年持平。
近年來,蠶繭原料因其特有的高蛋白質成分,在跨領域新材料應用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如美容健康、食品保鮮、醫療器械、功能性服裝等方面都有研發和應用,絲綢產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隴川積極搶抓“一帶一路”和“東桑西移”戰略機遇期,打造從種桑養蠶到生產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把隴川建設成為滇西南最重要的優質原料繭和高品位繭絲綢加工、出口基地。經過六年多的培育,隴川繭絲綢產業已初具規模,“桑園+蠶繭加工廠+織綢廠+紡織廠”全產業鏈不斷完善,桑、蠶、繭、蛹、蠶沙等資源附加價值應用研究有序推進,桑枝木耳、桑葉茶、蠶蛹食品等產品日益豐富,一個“百億級”蠶桑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
目前,傳統的養殖方式逐漸被機械化、自動化的養殖方式所取代,這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同時,對于桑蠶相關資源如桑枝、蠶沙以及蠶蛹的綜合利用也在不斷加強,通過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高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率,進一步促進了蠶養殖及加工行業的經濟增長。
中國蠶桑絲綢產業規模全球領先,蠶繭和生絲產量占全球80%以上“東桑西移”成效明顯,中西部地區蠶繭、生絲產量占全國比重75%以上;蠶桑品種選育、家蠶病毒防治、絲綢工藝等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技術裝備研發取得新進展。
隨著科學技術和產業領域的不斷拓展,蠶桑資源開發與多元利用在絲綿絲絨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果飲料、桑葉食品、蠶沙葉綠素、蠶蛹蠶蛾功能食品、生態桑和飼料桑業等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生態化養蠶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蠶養殖及加工行業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注重生態化和技術創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蠶養殖及加工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