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品檢測行業是貫穿于礦業發展全程的關鍵環節,負責對各種礦產資源進行物理、化學、礦物學等多方面的細致檢測與鑒定。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發現173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13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其中,煤炭儲量2070.12億噸。
礦產品檢測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其范圍涵蓋了各種金屬礦、非金屬礦、稀土礦石、貴金屬礦石、沙土礦石、巖石、石頭等。檢測項目包括巖石材質鑒定、石頭鑒定、抗壓強度、莫氏硬度、含水量、容重、比重、吸水率、飽和吸水率、孔隙率、巖礦鑒定、礦物成分分析、元素分析等。
對于具體的礦石種類,如鋁礦石、銅礦石、鋅礦石等,檢測內容會更為具體。例如,鋁礦石的檢測主要包括鋁含量的測定和硅、鐵、鈦、鎂等元素的測定;銅礦石的檢測則主要關注銅含量的測定以及鋅、鉛、錫、鎳、鈷、鐵等元素的含量。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化學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譜法、X射線熒光光譜法等。
礦產品檢測行業產業鏈
上游環節主要包括檢測設備與技術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為礦產品檢測行業提供先進的檢測儀器、試劑以及技術支持,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中游環節即礦產品檢測行業本身,這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部分。礦產品檢測機構或實驗室利用上游供應商提供的設備和技術,對各類礦產品進行全面的檢測和分析。這些檢測項目可能包括元素分析、成分鑒定、物理性能測試等,旨在確保礦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滿足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
下游環節則涉及礦產品檢測結果的應用領域。礦產品檢測結果被廣泛用于指導礦山開采、礦石加工、冶煉生產等環節,幫助相關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此外,礦產品檢測結果還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依據,有助于推動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礦產品檢測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2022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32處,其中大型34處,中型51處,小型47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前5位的礦種分別是水泥用灰巖(14處)、建筑用花崗巖(14處)、建筑用灰巖(11處)、飾面用花崗巖(9 處)、煤炭(6處)。
中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主要礦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增長。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保供成效明顯,自給率上升,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在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受能源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政策支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分別增長 24.4%和33.3%;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5.5%、8.4%和17.3%。
隨著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規模不斷擴大,對礦產品檢測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無論是金屬礦產還是非金屬礦產,都需要通過專業的檢測手段來確定其質量、成分以及安全性,以滿足下游行業的生產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要求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持續推進礦山智能化、綠色化建設。
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也帶動基本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不斷增長,為我國礦產品檢測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與持續的市場需求。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礦產品檢測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