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指的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個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園的建設理念是“以服務為核心,以管理為支撐”,能夠完成科學決策、管路邏輯、信息交換、資源組織、智能感知等工作。
其終極目標就是通過與高校校園活動進行“深度融合”,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移動互聯技術從本質上來說主要包括自組織網、4G、Wi-Fi等接入技術,而移動互聯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園中網絡接入時受到的有線網絡的限制,充分體現了智慧校園的“開放化”特征。同時,無線網絡支撐下的智慧校園移動互聯環境具有自身的優勢,其特點主要擴展、融合、高速、規模。與傳統網絡所不同的是,移動網絡的接入終端還具有多樣化的特征。社交網絡還具有成本低廉、開放性強的優勢,是高校大學生們展現個性、對社會實體關系進行維系的首選方式之一。
教育信息化在未來將在教育云平臺上進行展現,隨著教育信息化平臺的發展應用,根據教育部的規劃,教育信息化將為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進行教育信息化升級,新一代教育網必然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亞教網素質教育云平臺是國內實現三網合一的教育云平臺,實現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跨平臺使用并且手機短信支持聯通、電信、移動全網覆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智慧校園行業發展現狀
1月4日,北京市教育數字化工作推進會召開。市教委透露,2024年北京將開展第二批智慧校園示范校達標認定工作,遴選出60所左右的智慧校園示范校,打造智慧校園新場景、新生態,全面服務學生成長。到2025年,中小學智慧校園覆蓋率將達85%。
朝陽區組織全區骨干教師研發1萬余個資源包,動態優化教材配套課程資源,整合100多家社會資源單位和學校,推出55門雙師型數字化素質教育課程,覆蓋全區116所學校,12萬余名學生開展常態化學習。
新中考改革背景下,海淀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拓實驗教學與測評新路徑。該區構建了集教學資源、實驗數據報告、實驗過程回溯、AI(人工智能)診斷測評于一體的智能化實驗室環境,更精準地診斷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對學科實驗的整體理解和實踐認知。
近年來,北京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支撐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新技術助力學校治理、教師教學、教師研修、學生個性化學習、綜合評價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2023年,市教委評選出首批41所智慧校園示范校,2024年將進一步推動各區各校開展智慧校園建設,持續培育新技術賦能下的新一代學習環境,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賦能學生全面成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智慧校園行業發展預測與前景分析報告》分析:
自現代學校誕生至今,校園環境發生了多次嬗變,包括傳統校園、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等,都對教育教學帶來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實際上,有什么樣的校園,就會發生什么樣的教育,環境的育人作用遠比預想大得多。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外部刺激的反應強化”或“信息的內部加工過程”,而是“社會環境或特定情境中的知識建構過程”,即學習是發生在真實情境中的社會協商和實踐參與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教育就是創設學習環境、構建學習共同體、持續開展師生對話的過程。
在傳統校園階段,“一個老師一群學生,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基本就構成了校園環境的主體,教科書、練習冊等紙質媒介是師生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每間教室擺滿整整齊齊的桌椅,學生規規矩矩地坐著聽老師講課……這種場景與工廠車間非常相似,目的就是滿足標準化教學的需要。
在數字校園階段,得益于“校校通”“農遠工程”“三通兩平臺”等重大項目的部署實施,學校教育實現了“修好路、通上車、裝滿貨”,即校園網絡接入全覆蓋,多媒體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網絡教學平臺等軟硬件配置逐步到位,各類數字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媒介不僅有紙質媒介,還有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材、專題網站等數字媒介。網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取得規模性突破,讓“一塊屏幕改變命運”“人人都能上名校”成為可能。
智慧校園行業發展前景
近年來,智慧校園建設進入快車道,北京、浙江、江蘇、安徽、寧夏等地出臺了專門文件,引導學校圍繞基礎設施、資源數據、應用服務、安全保障等方面有序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數字底座。相對于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智能感知,依托智能傳感、物聯網等技術,對校園環境狀態進行實時監測,根據師生需求對軟硬件設施進行自動調節,保障校園系統綠色高效運行;二是數據驅動,依托大數據技術開展伴隨式數據采集,深度挖掘分析數據背后的規律,以此實施學習者特征識別、趨勢研判分析及教育教學改進;三是精準服務,依托認知計算、云服務等技術,推動平臺開放協同,實現各項業務線上全流程辦理,為師生提供精準個性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盡管智慧校園催生了教學、管理、服務新形態,更加貼近師生需求,但這些探索仍然無法突破“工業化教育”的框架,更多是技術支持下教育的局部改善。
在智慧校園建設階段,學校通常會強調科技賦能、數據驅動、虛實融合等元素,核心是發揮數字技術對教育教學的支撐賦能作用;在未來學校發展階段,學校通常會強調協同融合、跨界創新、價值賦能等元素,數字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作用充分彰顯,并進一步呈現出“技術隱身、教育崛起”的新態勢。學校關注重點從技術應用變成育人創新,整合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各方面力量,努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高質量教育需求。可以說,未來學校是教育形態的整體重構和系統變革,是“工業化教育”轉向“智慧型教育”的必然結果,其核心是大規模標準化教育邁向大規模個性化學習。
中國智慧校園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智慧校園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智慧校園行業發展預測與前景分析報告》。